(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犯罪构成要件上的特点
单位犯罪除了应具备一般犯罪构成的四要件(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外,还应当具备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总则30条的规定,只有《刑法》分则或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构成单位犯罪。
2. 犯罪行为方面的特点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行为方面相比,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
a. 单位犯罪的主观动机、目的必须是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且“犯意”必须是以一定的程序、形式等表现出来的单位意志。
b. 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犯罪所获得的利益必须被单位占有、使用,而不能由单位内个别人或部分人享有,否则便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自然人犯罪。
上述两点是一般的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之区别。具备了上述两个特点的犯罪,也不能完全肯定是单位犯罪。例如,为了犯罪而注册公司(或成立单位),公司成立后进行犯罪行为,也完全符合单位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及特征,但却不能按单位犯罪处理,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再如,国家机关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走私等),虽然在形式上也完全符合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与特征,但由于国家机关主体的特殊性,在认定犯罪时,无论法律有否规定该犯罪包含单位主体,一般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而一律认定为自然人犯罪。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否为单位犯罪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人认为,在财产犯罪中,特别是骗取、窃取、侵占型的财产犯罪中,行为人应该出于将犯罪对象非法据为已有的目的,否则很难认定为犯罪。然而,这是一种对《刑法》认识上的误区。《刑法》中设定的每一条法律规范,都是为了保护一定的法益,即某种社会关系。对于财产犯罪而言,《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是财产所有人对其所拥有财产的各种权利。换句话说,《刑法》打击的是侵犯公、私财产的行为,而不是取得财产的行为。因此,只要行为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具体法益,并且达到了《刑法》所限定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就构成该犯罪。
因此,《刑法》中的大部分犯罪并不以犯罪的动机、目的、个人是否取得财物为构成要件。例如,《刑法》第266条对诈骗罪的规定,并没有限定行为人骗取财物的动机或目的必须是据为己有。因此,在认定犯罪时,不能盲目地认为行为人为第三者尤其是为本单位而诈骗财物、或者将诈骗来的财物归第三者或本单位所有时,就不构成诈骗罪。
关于征地补偿款被村委会截留的问题。法律规定土地征收补偿款应归农村经济集体成员所有,而村委会截留40%是违法行为。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地方政府公告补偿方案并接受监督,同时强调征地补偿费的分配应通过民主议定程序决定。但需注意,土地补偿费和征地补偿不同,征地补
征地补偿标准的构成及项目,包括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附着物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具体标准和金额由市、县政府根据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来规定,包括确定土地被征用前平均年产值的方法,以及在必要时增加安置补助费以确保农民原有生活水平的补偿原则。
根据全国各地标准参考值,供农民征求意见参考的林木补偿标准如下:杨、柳、榆、槐树林木补偿费根据年限不同,平均每亩补偿1200元至3600元;柞树林木补偿费根据年限不同,平均每亩补偿1200元至6000元;红松林木补偿费根据年限不同,平均每亩补偿120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的法律依据,征地鱼塘需要按照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倍至十倍进行补偿。平均每亩补偿金额为13.8万元,补偿包括鱼塘所占土地的补偿费、安置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和鱼塘附属设施配房的补偿费。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