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犯罪构成要件上的特点
单位犯罪除了应具备一般犯罪构成的四要件(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外,还应当具备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总则30条的规定,只有《刑法》分则或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构成单位犯罪。
2. 犯罪行为方面的特点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行为方面相比,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征:
a. 单位犯罪的主观动机、目的必须是为本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且“犯意”必须是以一定的程序、形式等表现出来的单位意志。
b. 单位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犯罪所获得的利益必须被单位占有、使用,而不能由单位内个别人或部分人享有,否则便是以单位的名义实施自然人犯罪。
上述两点是一般的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之区别。具备了上述两个特点的犯罪,也不能完全肯定是单位犯罪。例如,为了犯罪而注册公司(或成立单位),公司成立后进行犯罪行为,也完全符合单位犯罪的所有构成要件及特征,但却不能按单位犯罪处理,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再如,国家机关实施的犯罪行为(如走私等),虽然在形式上也完全符合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与特征,但由于国家机关主体的特殊性,在认定犯罪时,无论法律有否规定该犯罪包含单位主体,一般都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而一律认定为自然人犯罪。因此,在认定某种行为是否为单位犯罪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人认为,在财产犯罪中,特别是骗取、窃取、侵占型的财产犯罪中,行为人应该出于将犯罪对象非法据为已有的目的,否则很难认定为犯罪。然而,这是一种对《刑法》认识上的误区。《刑法》中设定的每一条法律规范,都是为了保护一定的法益,即某种社会关系。对于财产犯罪而言,《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是财产所有人对其所拥有财产的各种权利。换句话说,《刑法》打击的是侵犯公、私财产的行为,而不是取得财产的行为。因此,只要行为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具体法益,并且达到了《刑法》所限定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就构成该犯罪。
因此,《刑法》中的大部分犯罪并不以犯罪的动机、目的、个人是否取得财物为构成要件。例如,《刑法》第266条对诈骗罪的规定,并没有限定行为人骗取财物的动机或目的必须是据为己有。因此,在认定犯罪时,不能盲目地认为行为人为第三者尤其是为本单位而诈骗财物、或者将诈骗来的财物归第三者或本单位所有时,就不构成诈骗罪。
农村承包地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方式。对于征收农民承包地,村集体预留部分补偿款用于社保,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补偿被征地农民;对于非农民承包的其他集体土地,补偿费分配给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地转包后,农民可获得土地补偿金、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农民朋友遭遇“以租代征”后的维权方式。文章指出,如果与政府部门签订了无效的土地租赁合同,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确认其无效并要求返还土地。若被政府部门强行占地,可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阐述了行政侵权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占用土地行为属于行政侵权行为
代征地的性质,包括其定义、费用事项等。代征地是指城市建设工程中代征的公共用地,涉及征地土地使用权性质、项目来源和费用确定方式等。代征地费用按建筑面积和土地面积计算,包括依据地块现状建筑面积、土地面积、整个建设项目征地拆迁费用等来确定。此外,还存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