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并购过程中,债权债务的承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就一起债权债务纠纷案例中的管辖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双方意见分歧,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本案的管辖权问题,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并购的A公司的债权债务应由并购方B公司承担,因此A公司与债权人C厂的管辖约定对B公司同样具有约束力,故B公司提出的管辖异议不能成立。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并购的A公司的债权债务应由并购方B公司承担。然而,该债务是基于兼并这一法律事实而形成的另一法律关系。因此,A公司与C厂之间的管辖约定对B公司无拘束力,故B公司提出的管辖异议成立,本案应由B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
笔者认同第二种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5条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然而,这些协议管辖约定仅限于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住所地或者合同的签约地、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合同约定的管辖条款只对签约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不能约束合同双方当事人以外的人。因此,当一方当事人被并购后,约定的管辖条款自动失效。合同双方当事人与并购方之间的合同纠纷应适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则确定管辖,或者适用专属管辖条款。
二、根据民法通则第44条2款和合同法第90条的规定,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后,其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这些条款所指的权利和义务是指实体法意义上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不包括程序法意义上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实体法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由并购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但程序法意义上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对并购方无约束力。因此,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管辖条款在程序法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对并购企业不具约束力。
三、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原加工合同的签约双方即A公司与C厂之间是加工承揽合同法律关系,与B公司并购后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并无直接联系。B公司基于兼并这一法律事实,才承继了A公司加工承揽合同项下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与C厂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后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前一法律关系明显不同。因此,作为并购方的B公司与债权人C厂之间的诉讼也与A公司与C厂之间的诉讼不同。因此,B公司与C厂之间的诉讼应按照民事诉讼法的管辖规定重新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
四、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条的规定,一般民事案件应适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由被告住所人民法院管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并购事务日益增多,跨省、跨地区、跨国的并购也屡见不鲜。由于并购双方住所地不在一地,若按原约定管辖的条款确定管辖,既不符合民事诉讼“两便”的原则,又违背了一般民事案件原告就被告的管辖原则,对并购方不公平,也不利于股权和财产权的流转。
综上所述,公司并购后承继的债权债务纠纷不再适用企业被并购前约定的管辖协议或条款。鉴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增多,相关诉讼也呈现增长趋势,有必要通过判定相关司法解释的方法明确相应规定,以使企业并购及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完善。
公司收购的流程。首先签署收购意向书,确定基本收购意向并进行相关准备。接着,收购方需要作出收购决议,目标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放弃优先购买权。然后进行尽职调查,签署收购协议。最后,办理后续变更手续,包括股东变更、法人变更等。收购流程涉及法律和财务问题,需要谨
公司债务纠纷的诉讼时效规定。对于定期还款的民间借贷,诉讼时效自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不定期还款的民间借贷则不受诉讼时效限制,但有最长保护期限制。如果借款人明确表示拒绝还款,则从明确表示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若民间借贷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但双方达成还款
生意亏损后的法律责任问题,明确了民事纠纷与刑事责任的区别。生意亏损和无法偿还债务属于民事纠纷,公司破产后债务由公司财产承担。公司法规定股东的责任范围,并详细解释了公司解散和破产的情境。此外,借款不偿还的法律后果包括承担违约责任、信用受损以及可能的刑事
个人债务对公司的影响。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个人债务不会对公司产生影响,应由个人财产承担。文章还介绍了个人债务纠纷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仲裁、诉讼以及强制执行等措施。同时,为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债权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