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收购是指要约人以高于某公司股票的当前市价,向该公司所有股东发出购买全部或一定比例股票的要约。要约人可以是该公司原有的股东,也可以是其他公司法人或自然人。在公开收购中,公开出价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收购公司来说,在正式公开收购要约后,只能以该要约作为购买该股票的价格。在要约有效期间内,不得通过公开市场或私下协商的方式购买任何其他股票。因此,在公布要约之前的保密工作也非常重要。
杠杆收购,又称融资收购,是指通过目标公司大量举债来向股东购买公司股权的收购方式。所谓"杠杆"是指公司通过借进资本或发行优先股而取得的金融资产。由于债权人并不要求参与日后的经营利润,只要求固定的利息和本金的偿还,且公司支付债务利息又无需计入公司应税收入之中,因此,那些意图通过买卖公司股权来获利的收购者自然愿意选择举债高的融资方式,以期达到所谓的杠杆效果。杠杆收购本质上是一种投机活动,它不仅是股权的转移,还将对目标公司的资本结构产生巨大影响,使目标公司由一家低负债比率的公司变成一家高负债比率的公司,进而降低公司的信用级别。
协议收购是指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之外与目标公司股东就转让股份的数量、价格等达成一致,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这种方式适用于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收购,是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条件下一种独特的收购方式。协议收购的优点在于对承受能力有限的二级市场来说,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较小。然而,协议收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在信息公开、机会均等和交易公正等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不利于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若允许则有效,若禁止则无效。在公司法规定下,股东间可相互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
企业并购的法律程序及阶段。文章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目标企业调研、并购方案调整、谈判及签约以及并购实施。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制定并购方案并确定目标企业。在目标企业调研阶段,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并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并购方案需要根据
实收资本的定义、构成及其变更流程。实收资本是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表明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企业实收资本变更需提交一系列材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股东出资信息等。适用于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与法律保障问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反收购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防范措施包括严防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明确尽职调查中的风险点和充分考虑职工安置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