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根据契约关系进行权合并的行为,旨在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与行政性的企业合并不同,企业兼并涉及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通过以现金方式购买被兼并企业或承担被兼并企业的全部债权债务等方式,获取被兼并企业的全部产权,并剥夺其法人资格。企业兼并的核心问题在于确定产权价格,这是转移被兼并企业产权的法律依据。英文中,企业兼并被称为merger,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权威解释,merger指的是“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成为一家企业,通常是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定或更多的公司。”
企业兼并可以采取企业合并、营业转让和企业收购三种形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企业兼并可以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式兼并三种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兼并方式,都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兼并方和被兼并方企业通常通过产权市场或直接洽谈的方式初步确定。由于现有产权市场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因此直接洽谈或自行寻找兼并方和被兼并方的情况较为常见。
进行兼并改制的企业应全面、认真地清查被兼并方企业的各类资产和负债,以清理债权和债务关系。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核实和界定国有资本金及其权益,以防止国有资产在兼并过程中流失。企业兼并必须由直接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决定聘请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如果企业在兼并后改制为非国有企业,还需要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被兼并企业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向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部门提供财务会计资料和文件。
企业兼并改制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对资产进行评估。对于采取兼并形式转换为股份制企业的兼并方企业,也需要进行资产评估,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商誉,但不包括以无形资产对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其他资产。
被兼并企业应根据相关主管部门确认的评估值,合理确定出售底价。
在确定成交价后,兼并双方的所有者应签署兼并协议。被兼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和批准。对于尚未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地方,由财政部门与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向同级政府提出决定。为确保兼并工作顺利进行,应征求被兼并方企业职工的意见,并做好思想工作。
被兼并方企业产权转让的收入归该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如果被兼并方企业属于全民所有制,除非国家另有规定,其净收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上缴国库。如果被兼并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其净收入按照产权归属分别归不同的所有者。
在合并式兼并中,兼并企业应继承被兼并企业的债权和债务。在合并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履行了债权人保护程序,债权人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债权,则不能向兼并方主张债权。如果当事人未履行债权人保护程序而进行企业兼并,则兼并方应承担被兼并方的负债。此外,在吸收合并的情况下,如果被兼并企业的管理人隐瞒或遗漏企业债务,债权人在规定期限内申报了债权,兼并企业应承担申报的该笔债权。
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若允许则有效,若禁止则无效。在公司法规定下,股东间可相互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
企业并购的法律程序及阶段。文章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目标企业调研、并购方案调整、谈判及签约以及并购实施。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制定并购方案并确定目标企业。在目标企业调研阶段,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并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并购方案需要根据
实收资本的定义、构成及其变更流程。实收资本是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表明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企业实收资本变更需提交一系列材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股东出资信息等。适用于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与法律保障问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反收购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防范措施包括严防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明确尽职调查中的风险点和充分考虑职工安置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