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条件 > 长期婚外性行为是否违法

长期婚外性行为是否违法

时间:2023-12-02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3443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长期婚外性关系属于个人感情问题,谈不上道德和法律。那么,长期婚外性行为是否违法?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进行相应的解答,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长期婚外性行为的法律问题

一、长期婚外性行为是否构成违法

婚外性行为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情况。如果婚外性行为仅仅是普通的性伴侣关系,这在法律上并不违法,但违反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然而,如果婚外性行为涉及嫖娼或涉嫌强奸,那么就可能构成违法行为。如果婚外性行为发展到重婚的程度,那就是一种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

“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婚外性行为是否能够导致离婚赔偿

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在第一种情况中,重婚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有配偶者与他人登记结婚,二是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形成事实婚姻。在重婚中涉及到两个婚姻,第一个婚姻必须是合法婚姻,而第二个婚姻可以是合法婚姻也可以是事实婚姻。如果第一个婚姻是事实婚姻,则不构成重婚。如果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没有形成事实婚姻,则属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第二种情形。重婚与婚外性行为的区别关键在于与他人同居时是否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是否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婚。

既然《婚姻法》仅规定了这四种情况下才能够申请损害赔偿,并且没有其他补充条款,法院不可能随意扩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即使出现婚外性行为,即使“捉奸在床”,要获得精神赔偿,也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

在实践中,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2条的规定,《婚姻法》第46条所说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异性婚外伴侣,以非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期限和具体情形的规定,因此在实践中操作比较困难。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应该理解为超过3个月。
  2. 关于有配偶者与同性婚外伴侣同居的情况,以及由赌博、吸毒等导致婚姻破裂的情况,这些都没有法律依据可以进行损害赔偿。在实际中,对于这种有婚外性关系但不符合《婚姻法》第46条赔偿范围的情况,人民法院一般会在财产分割上进行权衡,主要照顾无过错方,对有过错方进行少分或不分。
  3. 离婚损害赔偿只有在由于《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四种过错导致离婚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如果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当事人提出的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将不被支持。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单独根据《婚姻法》第46条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法院也不会支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教师资格证借给别人办资质需要承担责任吗

    教师资格证借给别人办资质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根据中国的民事立法,借出教师资格证需要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的构成需满足主观过错、行为违法性、实际损害及因果关系等条件。责任人需是两人或多人,且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当事人约定。同时,连带责任的客体

  • 销售未遂的行政处罚程序及原则

    销售未遂的行政处罚程序及原则。对于销售未遂的轻微违法行为可不予处罚,构成违法行为则采取相应措施。行政处罚程序包括调查取证、告知权利、听取陈述等步骤。执行行政处罚时应遵守当事人自觉履行、不停止执行等原则,可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处罚决定得到履行。

  •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 治安处罚的案底能消吗

    我国关于治安处罚的案底能否消除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无论是违法记录还是犯罪记录,都不会消除,也不会自动消除。案底指的是有犯罪记录或行政处罚记录,这些记录会被公安机关等保存。在我国,没有前科消除制度,这些记录将伴随当事人终生。但普通单位或个人无法查询这

  • 调解书的强制执行程序
  •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适用条件
  • 租赁土地代替征收是否合乎法律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