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离婚 > 离婚协议书 > 离婚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有效吗

离婚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有效吗

时间:2020-07-21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3733
现如今,很多人都会采用协议离婚的方式,因为协议离婚相比诉讼离婚更加经济实惠,且节省时间。而离婚协议则是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关于财产分割、子女监护与探视、配偶赡养费以及子女抚养费等事务的书面协议。那么,离婚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有效吗?接下来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带您通过案例了解相关知识。

离婚协议约定不付抚养费有效吗

只要双方自愿协商一致即有效。此外,我国《婚姻法》第37条也明确规定,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此条中的“必要时”应理解为在下列情形下,子女可以要求父母增加抚养费:一是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二是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三是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案情简介】

广东省始兴县一对夫妻协议离婚时,约定女儿由母亲抚养,父亲每月支付抚养费1000元;儿子由父亲抚养,母亲不用负担抚养费。日前,儿子将母诉至法庭讨要抚养费并获得支持。

始兴县法院介绍称,钟某与蒋某原系夫妻关系,婚姻存续期间,二人生育了一子一女。2013年10月,二人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离婚协议中约定,女儿由母亲蒋某抚养,父亲钟某每月负担抚养费1000元;儿子(原告)由父亲抚养,母亲(被告)不用负担抚养费。

日前,儿子将其母亲诉至法庭,认为以其父亲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支付抚养费1000元给姐姐后,必然导致自己生活困难,并且父亲现无固定职业,离婚协议中约定母亲不需支付原告抚养费,会导致原告成长和学习受到不良影响。为此,诉请法院判决被告每月支付800元抚养费直至原告满18周岁止。

始兴县法院经审理认为,我国《婚姻法》第21条第1款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第2款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本案中,虽然被告与原告的父亲离婚时协议约定了原告的抚养费全部由原告的父亲承担,但是该协议不能免除被告作为原告母亲应尽的法定抚养义务。且原告的父亲因被公司辞退,现无固定职业,原告又已入学,原告父亲现有的经济条件不能保障原告正常生活学习,被告作为原告的母亲,对原告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据此,该院依法判决被告每月支付抚养费800元给原告。

【法律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0条规定,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本案原告的父亲与母亲在离婚协议中关于“原告抚养权及抚养费”的约定于法有据,该约定合法有效。但由于原告父亲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抚养能力已不能保障原告所需,影响到原告今后的健康成长。此种情形下,原告可依法要求母亲履行法定抚养义务,支付一定的抚养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婚协议

    离婚协议的各个方面,包括解除夫妻关系、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经济补偿、保护隐私和名誉、民事行为能力以及协议效力和份数等。协议详细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抚养费的支付、探望权的行使、财产分割的细节、经济补偿的数额以及保护隐私和名誉的约定等。双方签字后

  • 案例分析:离婚协议的效力问题

    婚内离婚协议的效力问题。文章介绍了婚内离婚协议的定义和争议,以及生效条件和前置性解除婚姻关系的重要性。文章还区分了婚内财产约定和分割财产约定的不同,并通过具体案例审理结果展示了法院对离婚协议的处理方式。

  • 离婚后,对离婚协议有异议或反悔的程序

    离婚后对离婚协议有异议或反悔的程序。在一年内,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或撤销离婚协议。起诉离婚需准备的材料包括离婚起诉状、证据和基本情况等。离婚起诉状的写作步骤包括写清双方基本情况、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等。离婚程序包括起诉、受理、调解、开庭等步骤。

  • 自愿放弃孩子抚养权声明书

    甲乙双方离婚后关于女儿抚养权变更的协议内容。女方自XXXX年XX月XX日起抚养女儿至其年满18周岁,男方每年支付抚养费。男方享有探视权,每月可探望一次,并需保证孩子安全、身心健康。协议还涉及其他未尽事宜的协商解决和户口迁移手续等内容。

  • 离婚孩子的抚养权能共同拥有吗
  • 离婚协议书写了抚养费还是不给怎么办
  • 离婚协议中的子女抚养费支付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