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具体的探望方式和时间应由当事人协商一致,若协商不成,可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
如果父或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依法暂停探望权利。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探望权利应当恢复。
1. 主体:探视权的主体为离婚的父或母与其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积极配合探望。
2. 行使方式:探视权的行使应遵循人民法院已生效的离婚判决或双方生效协议的实质性内容。
3. 中止探视权:探视权应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行使。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认为探视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损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探视权。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后,可以中止探视权,待不利情形消失后,应通知双方恢复探视权。
4. 恢复探视权:一旦中止的情形消失,人民法院应通知双方恢复执行生效的离婚判决。
5. 探视方式:目前,子女探视权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探望性探视和逗留式探视。探望性探视时间短、灵活性较高,而逗留式探视时间较长,时间和地点可以由父母约定或由法院判决确定。
6. 探视时间:探视时间可以由离婚双方协商约定,若协商不成,可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仍然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具体的探望方式和时间应由当事人协商一致,若协商不成,可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
如果父或母的探望行为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依法中止探望。一旦中止的原因消失,应当恢复探望。
以上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离婚后双方就子女抚养权达成协议的相关事宜。协议内容包括被抚养人的生活费、教育费、医药费的支付方式和探视权的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子女抚养权处理的特殊情况,如两周岁以下子女的抚养权一般随母方,但特定情况下可随父方;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的意见
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包括离婚后抚养权的判决依据和协商方式。对于私下自愿变更抚养权能否办理迁户口,文章没有直接提及。但文章详细阐述了抚养权归属的原则,包括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条件,以及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抚养权问题。在离婚后,失去抚养权的一方仍享有探视权。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