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的有效性取决于遗嘱人对其财产的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是民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为确定遗嘱是否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以遗嘱人在遗嘱中作出的最后意思表示为准。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判断遗嘱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应严格考虑遗嘱人在立遗嘱时的精神状况、行动和意志的自由状态。首先,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必须神志清醒,具备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期望和设立遗嘱的法律后果。如果遗嘱人存在认知障碍,所立遗嘱将被视为无效。其次,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的行动和意志必须是自由和自愿的。如果遗嘱人受到胁迫或欺骗而立遗嘱,违背了遗嘱人自主决定财产处分的原则,该遗嘱将被视为无效。
遗嘱能力指的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依法自由处分财产的行为能力。遗嘱是一种民事行为,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具备设立遗嘱的行为能力,即遗嘱能力。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能设立遗嘱。根据《继承法》第22条的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判断遗嘱人是否具备遗嘱能力,应以遗嘱设立时的情况为准。如果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具备遗嘱能力,即使之后失去了遗嘱能力,遗嘱仍然有效。反之亦然。因此,《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1条明确规定:“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备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即使之后恢复了行为能力,仍然无效。遗嘱人立遗嘱时具备行为能力,之后失去了行为能力,不影响遗嘱的有效性。”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遗嘱应当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给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这是一项强制性规定,如果遗嘱取消了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该遗嘱将无效。如果遗嘱人没有为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遗产份额,在处理遗产时,应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剩余的部分才可以按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进行处理。判断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应根据遗嘱生效时继承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遗嘱是遗嘱人处分个人财产的民事行为,因此,只能处分属于遗嘱人个人合法所有的财产。如果遗嘱人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的财产,遗嘱中的该部分内容将被认定为无效。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德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如果遗嘱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其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德,该遗嘱也将无效。
去世二十年的儿女在无人办理继承的情况下是否享有继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继承权的主体是公民,去世的儿女作为第一继承顺序的子女,在无人办理继承时,仍享有继承权。但具体继承份额可能受到特殊情况的影响。
放弃继承权的法律效力及其条件。其中,放弃继承权不产生代位继承,无条件且无保留要求。放弃继承权后若需恢复,需经法院决定。此外,放弃继承权的公证程序包括必须由继承人本人亲自办理公证,并提交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明、被继承人死亡证明等。
问题一:叶老汉生前所立遗嘱是否有效?叶老汉的三间房屋应归谁所有?
叶老汉遗产的继承问题。关于遗嘱的效力,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高于遗嘱。叶老汉的遗嘱中关于三间房屋的处分无效,其他部分仍有效。叶伟应享有对三间房屋的继承权。关于存款继承,叶伟应继承部分存款,剩余存款应按法定继承处理。对于债务处理,应根据继承法规定清偿税款和
父母遗嘱的有效性和继承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相关规定,遗嘱不必公证即可生效。遗嘱可指定法定继承人或赠与国家、集体、非法定继承人。遗嘱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等。口头遗嘱仅在危急情况下有效。无效遗嘱情况包括无行为能力人立遗嘱、被胁迫或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