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进行的继承。遗嘱继承是指根据被继承人在生前所立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顺序进行的,而遗嘱继承是根据财产所有人生前的意愿进行的。
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是根据所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和赡养扶养情况来确定的;而遗嘱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是财产所有人在遗嘱中确定的。
遗嘱继承人必须是属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人,但法定继承人不一定都是遗嘱继承人。在遗嘱继承中,根据财产所有人的生前意愿,遗嘱继承人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也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中的若干人。具体哪些法定继承人能够继承遗产,要取决于遗嘱的内容。
我国实行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也就是说,对于公民个人遗产的继承,如果财产所有权人在生前立有遗嘱,只要该遗嘱是合法有效的,必须按照遗嘱继承,而不能按照法定继承。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
遗嘱继承又称为“指定继承”,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承受其遗产的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相对。遗嘱继承人是根据遗嘱的指定享有遗嘱继承权的人,而被继承人在生前设立遗嘱的称为遗嘱人或立遗嘱人。
根据《继承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民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此外,公民还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去世二十年的儿女在无人办理继承的情况下是否享有继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继承权的主体是公民,去世的儿女作为第一继承顺序的子女,在无人办理继承时,仍享有继承权。但具体继承份额可能受到特殊情况的影响。
放弃继承权的法律效力及其条件。其中,放弃继承权不产生代位继承,无条件且无保留要求。放弃继承权后若需恢复,需经法院决定。此外,放弃继承权的公证程序包括必须由继承人本人亲自办理公证,并提交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明、被继承人死亡证明等。
共同遗嘱的相关问题,包括形式上的共同遗嘱与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共同遗嘱的性质认定,以及能否单方变更夫妻共同遗嘱等问题。共同遗嘱涉及个人遗产的处置与遗嘱人的意愿,需要注意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遗嘱人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探讨了学界对于共同遗嘱性质的三种观点,
继承权的放弃及其法律效果。继承人可以选择放弃继承权,一旦放弃,不得撤销,且不再承担被继承人的税款和债务义务。对于放弃继承权后的撤销情况,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提出反悔的,不予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