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权是指继承人根据法律规定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它包括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和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
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指的是在继承开始前,继承人依照法律或遗嘱的规定,获得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也就是说,继承人具有继承遗产的权利能力。
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是指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继承人已经实际拥有被继承人遗产并从中获得实际财产利益的权利。这种继承权与继承人的主观意愿相关联,继承人不仅可以接受和行使继承权,还可以放弃。它是一种具有现实性和财产权性质的继承权。继承权的实现是在被继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时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继承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被继承人死亡时留下的财产。(2)被继承人个人合法的财产。
继承权的主体是指享有继承权并能行使继承权的主体。根据《继承法》的相关规定,继承权的主体可以通过法律直接规定明确,或者通过合法有效的遗嘱指定,还可以通过被继承人与他人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指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法定继承人包括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根据《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遗产按照一定的顺序继承,首先是配偶、子女和父母,其次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才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根据《继承法》第16条的规定,公民可以通过立遗嘱指定由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多人继承,也可以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继承。
根据《继承法》第31条的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或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根据协议,扶养人或集体所有制组织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并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此外,根据《继承法》第28条的规定,在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已经死亡,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在遗产继承纠纷中,首先需要确定的是继承权的主体,即具备遗产继承资格的人。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遗产的分割应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进行。确定法定继承的相关亲属关系是根据《婚姻法》规定的亲属关系间的权利义务来判断是否具备继承资格。
对于土地和山林,承包人只拥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不能完全继承。然而,在承包期内,如果子女和父母是当初承包时的共同承包人,并且子女的户口也在该村,且没有另外取得承包地的情况下,子女可以在父母死亡后继续耕种承包地。
企业产房屋的遗嘱效力问题,指出企业产房屋不属于个人财产,因此被继承人通过遗嘱处分企业产房屋没有法律效力。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遗嘱生效的五个条件,包括遗嘱人的遗嘱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遗嘱处分的财产必须
继承权的放弃与转让问题。继承权的放弃是继承人明示放弃继承权利的行为,需以明示方式进行且不可附加条件。而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性权利,基于人身属性不可转让。此外,文章还阐述了继承权丧失的法定条件,包括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遗弃或虐待被
继承权的法律解析,包括继承权的定义、特征以及接受与放弃的相关规定。继承权包括客观和主观意义,并且具有特定身份关系、法律规定或合法有效遗嘱享有的权利等特征。孙子可以通过代位继承获得继承权。
精神残疾人的继承权问题。精神残疾人在法律上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继承权,其合法监护人可以代替其继承房产并保护财产。遗产分配遵循公平原则,对于生活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予以特殊照顾。继承房产需满足形式选择、个人所有财产及继承人共同协议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