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军婚 > 军人离婚 > 配偶是军人如果离婚的话孩子会判给对方吗

配偶是军人如果离婚的话孩子会判给对方吗

时间:2020-07-21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5957
离婚的时候最不容易达到一致意见的就是财产分割和孩子的抚养权归属问题,军人离婚和普通夫妻的离婚是有一些差异的,那么军人离婚孩子是归军人吗?这是很多军人离婚中都想知道的一个问题,父母都爱孩子,都想拥有孩子的抚养权,军婚离婚的时候孩子抚养权应该给谁呢?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配偶是军人如果离婚的话孩子会判给对方吗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一、军人离婚,孩子归军人吗?

人民法院审理军人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因此,人民法院审理军人离婚案件时,对子女抚养问题,也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来审判的,并没有特殊的法规条例。

二、离婚孩子抚养问题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抚养权问题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女方生活。如果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男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2)两周岁以下的子女,如果女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男方生活:

a、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b、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男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c、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女方生活的。

2、两周岁以上的子女抚养权问题

(1)优先考虑女方有抚养权的情形

a、女方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b、子女随女方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c、女方无其他子女,而男方有其他子女的。

d、子女随女方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男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e、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但子女单独随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女方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f、男女双方的抚养条件,如工作稳定程度、收入情况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如果男方对于夫妻感情破裂有过错,如家庭暴力、婚外情等。

g、男方有不良嗜好,如赌博、汹酒等恶习等

h、男方有品质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

i、男方长期在外不回家,不尽抚养义务的

j、男方收入较低,且工作不稳定,没有固定住所的。

(2)优先考虑男方有抚养权的情形

男女平等,优先考虑男方有抚养权的情形同上,将女方、男方调换即可。

(3)十周岁以上的孩子抚养权问题,除上述情形外,应考虑子女的意见。

3、轮流抚养

军人离婚孩子抚养的问题跟普通夫妻离婚关于孩子抚养问题的解决方式没有什么不同,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出发,一方取得抚养权,另一方必须承担抚养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军婚离婚的法律程序

    军婚离婚的法律程序。起诉需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相关事实理由等。起诉方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书面起诉需按被告人数提出副本。诉讼费用根据案件情况和财产总额而定,败诉方需承担费用。

  • 军人离婚案件中对子女抚养的判决原则

    军人离婚案件中对子女抚养的判决原则。针对两周岁以下子女的抚养,主要依据法律规定和双方协议进行判定。对于两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法院会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判决。此外,还考虑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抚养权和子女的意见。在复杂情况下,父母双方可以达成轮流抚养子女的协

  • 如何与军人离婚?相关法律事项解析

    军人离婚与普通离婚的不同之处,介绍了军人的定义及离婚审批制度。文中详细说明了军人离婚需要遵循军队内部的审批制度,并列举了不同情况下军人离婚的具体操作流程。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军人离婚案件的法院管辖范围。

  • 军人离婚抚养权问题的解决方法

    军人离婚时的抚养权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综合考虑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以及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条件来解决子女抚养问题。对于军人离婚的处理方法,非军人一方提出离婚需得到军人同意,除非军人有重大过错。此外,文章还对“配偶”一

  • 军人离婚,孩子必须归军人吗
  • 军人出轨离婚适用过错原则吗
  • 双方都是现役军人的如何离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