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当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合同失去意义,可以通过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关系。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即债务人拒绝履行,可以视为毁约。此种情况下,债务人需有过错、拒绝行为违法且有履行能力。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如果特定合同在法律中规定了特别的解除条件,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解除合同。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的规定,以下情形导致租赁房屋无法使用,承租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如果租赁房屋被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依法查封,承租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如果租赁房屋的权属存在争议,承租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如果租赁房屋违反了法律或行政法规关于房屋使用条件的强制性规定,承租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方式的分类,包括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协议解除是通过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合同,可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法定解除则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不可抗力、违约等情形。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范围,包括可得利益的赔偿标准和赔偿规则等内容。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到的损失。赔偿应当遵循补偿受害人的损失的原则,并适用损益相抵规则。赔偿范围包括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和因合同解除产生
关于解除租赁合同通知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合同解除的约定和法定情形、解除权的行使等。同时,也介绍了租赁合同的特征,如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特定的非消耗物作为标的物,转移财产使用权等。
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定金责任和违约金责任等五个方面。当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如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等。同时,也明确了定金和违约金在合同违约情况下的责任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