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效力 > 可变更、撤销合同 > 可撤销合同效力是否待定

可撤销合同效力是否待定

时间:2024-06-18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7158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合同效力认定是非常重要的,合同依法而立的才受法律保护,而有些合同是属于效力待定的,经相对人追认后才生效的,那么可撤销合同效力是不是待定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可撤销合同效力是否待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可撤销的合同并非效力待定的合同,而是指因重大误解或重大过失而订立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行为人在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行为人需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要求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合同。如果被代理人未作表示,视为拒绝追认。在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以通知方式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以下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一) 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二)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

如果一方以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

如果当事人请求变更合同,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合同。

如何界定重大误解合同

在实践中,重大误解合同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 对合同主要内容发生重大误解。

如果仅对合同的非主要条款发生误解,并且不影响合同目的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构成重大误解。

例如,在电脑买卖合同中,价格是核心条款,如果卖方(买方)由于对价格的错误认识以远低于(高于)市场价达成交易,就构成重大误解合同,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合同。

2. 误解人因误解作出意思表示。

即误解人的误解与其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在买卖交易中,仅存在误解是不够的,还必须因误解做出相应行为。

例如,店员将高档手机误认为低档货“贱卖”,那么店家与购买者之间达成的手机买卖合同就可以是重大误解合同。

3. 误解是由误解人自己的过错造成的。

即误解人的错误认识不是源于对方当事人的错误行为,而是由于自己的不谨慎。

在买卖交易中,对商品的错误认识应该是由自己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交易的另一方。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欺诈一词。

例如,购买者基于对电脑价格的误解,以数倍于市场价格的金额主动购买了电脑,这是误解。而店家对电脑价格进行了隐瞒或诱导,就是欺诈。尽管两者都可以撤销合同,但性质和后果完全不同,需要注意。

4. 误解是误解人的非故意行为。

在此不允许当事人以重大误解为借口,而实际上是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行为来撤销合同。

误解的本质是意思表示不真实。换句话说,那不是自己本来的意愿,从未考虑过那样做。如果是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签订买卖交易合同,就不能构成重大误解合同。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为何要约可以撤销而承诺却不可撤销

    承诺撤回的定义、条件、与要约撤销的区别,以及承诺的法律效力和例外情况。根据《合同法》规定,承诺可以撤回但不可撤销。承诺撤回是阻止承诺生效的行为,其通知要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同时到达。但在特定情况下,即使承诺超过期限到达,只要要约人未拒绝,承诺仍

  • 放弃继承权公证的法律效力及当事人的不可撤销性

    放弃继承权公证的法律效力及当事人的不可撤销性。公证书具有可靠的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效力。公证机关作为国家的司法证明机关,在公证过程中认真核实公证对象,确保公证书的法律证明力。对于涉及收养和经济合同等特定法律行为,必须办理公证以使

  • 如何证明私自修改合同

    合同私自修改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特别是在受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同时,当事人需注意撤销权的消灭情形,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 不可撤销担保合同条款的效力是怎样的

    不可撤销担保合同条款的效力问题。文章指出,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且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前提下,该条款是有效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主合同无效、债务人与保证人共同欺骗债权人、主合同债务人采取欺诈手段

  • 怎样行使撤销权,相关的规定是怎样的
  • 运输合同怎样写才能够成立
  • 可撤销合同应注意哪些问题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