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对于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如果经过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根据本条规定,流窜作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先后在不同地方作案,包括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多次作案是指三次以上作案。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
立案的首要条件是存在犯罪事实,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立案追究的对象必须是依照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立案应当且只能对犯罪行为进行。如果行为不构成犯罪,就不能立案。如果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1项的规定,有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行为,就不应立案。立案是追究犯罪的开始,此时的犯罪事实仅指发现有某种危害社会且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发生。至于犯罪的整个过程、具体情节以及犯罪人的身份等,在立案时并不要求全部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立案后的侦查或审理活动来解决。
其次,需要有一定的事实材料来证明犯罪事实确实发生。这包括犯罪行为已经实施、正在实施或预备犯罪。
只有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发生,并且依法需要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时,才有必要且应当立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虽然存在犯罪事实,但已经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犯罪、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犯罪、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的犯罪以及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都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刑法中关于入室抢劫罪的规定。根据刑法,入户抢劫属于严重犯罪行为,将被判处重刑并处罚。抢劫罪的客体包括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其客观要件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手段劫取财物。无论是入室抢劫还是其他场合的抢劫,只要符合暴力、胁迫等
进入有人居住的电话亭内抢劫行为是否属于入户抢劫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和入户抢劫的构成条件,电话亭并不具备供他人家庭生活的场所特征和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场所特征,因此这种行为不属于入户抢劫。入户抢劫的构成条件包括入户具有非法性和暴力、胁迫行为发生在户内。
刑事案件管辖变更对羁押期限的影响,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文章指出,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及其他重要罪行时,羁押期限可重新计算。但对于在侦查期间改变管辖后能否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情况,法律未明确规定。因此,对于
婴儿在法律中的地位和行为性质,以及其行为在犯罪(如抢夺罪)中的作用。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抢夺罪与盗窃罪及抢劫罪的区别和联系。讨论了抢夺罪的犯罪行为和判定依据,特别是在造成被害人伤害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