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填写《拘传证》,并报负责人审批
根据办案情况,办案人员认为需要采用拘传措施时,应首先填写《拘传证》,然后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的负责人审批。
2) 拘传的执行
拘传应由两人以上的执行人员执行。在执行拘传时,应向被拘传人出示拘传证。对于抗拒拘传的情况,可以使用械具,强制将其带到案件处理地点。
3) 拘传的次数与时间
法律未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拘传次数,但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拘禁被拘传人。拘传持续的期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若在12小时内无法完成讯问,应立即释放被拘传人。如有必要,可以再次进行拘传。两次拘传之间的间隔时间法律未明文规定,但需要确保被拘传人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4) 拘传的地点
拘传的地点应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的市、县范围内。若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单位、户籍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市、县,拘传应在犯罪嫌疑人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市、县进行。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在犯罪嫌疑人户籍地或居住地所在的市、县内进行拘传。
5) 拘传的结果
公、检、法机关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拘传到案后,应立即进行讯问。讯问结束后,根据案件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若认为依法应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强制措施;若认为不宜适用其他强制措施,应立即释放,不得变相扣押。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
根据案件情况,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拘传、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等措施。
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性。律师会见可以提供心理支持、法律咨询服务,了解案件情况并做准备工作,帮助犯罪嫌疑人认识自身行为,收集重要证据,避免刑讯逼供,了解涉嫌罪名以及申请取保候审。这些都有助于犯罪嫌疑人更好地应对司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关于拘传持续时间的规定。拘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重大复杂时可延长至二十四小时。法律禁止连续拘传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并保证其饮食和休息时间。拘传的具体程序包括填写拘传证、执行拘传、拘传次数与时间、拘传地点以及拘传结果的处
立案前能否拘留犯罪嫌疑人,指出公安机关在发现犯罪事实时,可以传唤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如犯罪嫌疑人拒不接受传唤,公安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拘传措施。传唤和拘传的时间有明确规定,同时需确保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益。犯罪嫌疑人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传唤的目的和规定也得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