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外执行是一种暂时变更行刑方式的措施,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基于特殊原因而实施非监禁刑罚。监外执行是刑罚进步的体现,体现了刑罚的人道与文明。
监外执行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或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适用监外执行。本节所讲的监外执行仅针对有期徒刑犯。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14条规定,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如果罪犯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经长期治疗无效,需要保外就医的情况下,可以适用监外执行。
对于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女性罪犯,可以适用监外执行。
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除了上述情形外,还有其他适用监外执行的情况:
年龄在60岁以上,身体有疾病,已经失去危害社会可能性的罪犯,或者身体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的罪犯,也可以适用监外执行。
然而,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4条规定,对于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罪犯,或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适用监外执行。
在我国,监外执行有两种情况:
人民法院在判决前发现被告人具备法定的监外执行条件时,可以在判决时直接决定监外执行。
监狱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在监内服刑的罪犯具备法定的监外执行条件时,可以报请监狱管理机关批准监外执行。
保释与保外执行的概念和法律规定。保释包括取保候审和保外就医、暂予监外执行,前者发生在判刑前,后者发生在判刑后。法律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如患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等,可以被暂予监外执行。对于可能危害社会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确需保外就医的罪犯需经省级
新刑法对于监外执行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如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婴儿、生活不能自理但不会危害社会等。无期徒刑罪犯在符合特定情况下也可暂予监外执行。监外执行的决定由法院做出并需报相关机关批准,确保罪犯的保外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保外就医脱逃罪的严重性。文章详细阐述了脱逃罪的主体和客体,即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以及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羁押和监管秩序。同时,根据法律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若存在不符合条件、严重违规或情形消失未到期等情形应被收监。非法手段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