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如实提供证据。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应保密。
任何一方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毁灭证据的行为,无论属于何方,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1. 主体合法要求调取证据的人必须具有合法身份。例如,在调取证人证言时,必须有两名以上司法工作人员进行调取;辩护律师收集与本案有关的证人证言,必须征得人民法院的准许;制作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拍摄物的照片、录像以及有关证据的录音时,制作人不得少于两人;生理或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2. 程序合法要求调取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或方式。例如,在询问证人时,应事先告知其如实作证的义务和作伪证的责任;询问证人应在证人所在单位、住处或司法机关进行,不得另行指定其他地点;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书证的副本、复制件,视听资料的复制件,物证的照片、录像,应附有制作过程的文字说明和原件、原物存放处的说明,并由制作人签名或盖章;向单位收集、调取的书面证据材料,必须由提供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
3. 方法得当要求调取证据应采取正确方法。例如,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时设有“犯罪陷井”,引诱犯罪的特殊情况,如在假币犯罪和毒品犯罪中,侦查人员通过“卧底”或利用“线人”诱使犯罪行为人进行假币、毒品交易时被当场查获并取得的证据。
严格来说,通过“引诱犯罪”获取的被告人犯罪证据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但考虑到我国当前的政治、法制和治安环境,利用这种侦查手段在侦破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引诱犯罪”,筆者虽然不主张严格禁止,但认为在启动“引诱犯罪”的程序上应严格规范,以使其成为享有国家侦查权的侦查机关在掌握犯罪嫌疑人已经犯罪或将要犯罪的确切线索情况下,在经法定授权后,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积极推进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以达到查获犯罪事实、追究犯罪嫌疑人法律责任的目的。
同案犯供述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及其法律地位。同案犯供述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范畴,需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探讨了刑事案件中“另案处理”的适用条件,包括多种情形下的规定和审查监督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解决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的提起条件和处理方式。自诉案件需被害人提供证据,法院认为证据不足可劝撤或驳回。轻微刑事案件可自诉或公诉,如被害人直接起诉至法院证据不足,可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转入公诉程序。公安机关侦查结束后应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和解程序。当事人有权进行和解并签订协议书。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报案、提供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等。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某些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审理期限根据被告人是否羁押有所不同,未羁押的应在六个月内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