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收集 > 刑事案件录像证据资料是否可以调取

刑事案件录像证据资料是否可以调取

时间:2024-11-29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500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刑事诉讼的证据类型是非常多的,例如有物证、书证、视听材料等,录像是属于视听材料之一,那么刑事案件录像证据资料可不可以调取?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刑事案件中的录像证据调取规定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侦查机关在侦查阶段有权调取与案件相关的录像材料,相关单位应协助调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相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如实提供证据。

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应保密。

任何一方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毁灭证据的行为,无论属于何方,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

刑事证据的合法取证规则

合法取证要求主体合法、程序合法、方法得当。

1. 主体合法要求调取证据的人必须具有合法身份。例如,在调取证人证言时,必须有两名以上司法工作人员进行调取;辩护律师收集与本案有关的证人证言,必须征得人民法院的准许;制作书证的副本、复制件、拍摄物的照片、录像以及有关证据的录音时,制作人不得少于两人;生理或精神上有缺陷或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为证人。

2. 程序合法要求调取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或方式。例如,在询问证人时,应事先告知其如实作证的义务和作伪证的责任;询问证人应在证人所在单位、住处或司法机关进行,不得另行指定其他地点;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书证的副本、复制件,视听资料的复制件,物证的照片、录像,应附有制作过程的文字说明和原件、原物存放处的说明,并由制作人签名或盖章;向单位收集、调取的书面证据材料,必须由提供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印章。

3. 方法得当要求调取证据应采取正确方法。例如,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时设有“犯罪陷井”,引诱犯罪的特殊情况,如在假币犯罪和毒品犯罪中,侦查人员通过“卧底”或利用“线人”诱使犯罪行为人进行假币、毒品交易时被当场查获并取得的证据。

严格来说,通过“引诱犯罪”获取的被告人犯罪证据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但考虑到我国当前的政治、法制和治安环境,利用这种侦查手段在侦破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引诱犯罪”,筆者虽然不主张严格禁止,但认为在启动“引诱犯罪”的程序上应严格规范,以使其成为享有国家侦查权的侦查机关在掌握犯罪嫌疑人已经犯罪或将要犯罪的确切线索情况下,在经法定授权后,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积极推进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以达到查获犯罪事实、追究犯罪嫌疑人法律责任的目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证据不足时的取保候审解除及相关法律规定

    刑事案件中证据不足时取保候审的解除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当证据不足以支持对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追究时,法院可解除取保候审措施。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需遵守多项规定,如不得离开居住地、及时到案等。若违反规定,可面临没收保证金、限制活动等措施。

  • 刑事案发后和嫌疑人录音的法律地位

    刑事案发后与嫌疑人的录音在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录音能否作为证据需考虑其与案件的关联性、取证的合法性等因素。若录音合法、关联性强且真实充分,可作为证据;若存在非法手段或关联不强,则可能被排除。

  • 刑事案件上二审的流程

    刑事案件二审的流程,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以及评议、判决和宣判等环节。开庭时,审判长会宣布案由、组成人员名单等,并告知当事人权利。法庭调查是二审的核心,会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核对。法庭辩论阶段,辩护人有权进行辩护。最后,合议

  • 心脏病证据不足法院判决方式

    刑事案件中心脏病证据不足时法院的判决方式。在无法确凿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法院会依据疑罪从无的原则,依据证据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当事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诉讼请求,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

  • 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基本条件
  • 轻微伤证据不足的处理方式
  • 高空抛物未造成损失警察怎样处理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