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证在民事诉讼中指的是在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诉讼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故意制造和提供虚假的证据材料,或在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时故意提供虚假材料,以达到有利于自己或一方获得非法权益、免除应尽义务,或损害对方民事权益、加重对方义务的目的。伪证是与客观事实不符或相反的证据,而制造、提供伪证则构成一种诉讼违法行为。
伪证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方面。主体要求有制造、提供伪证的人,主观要求行为人必须出于故意,客体要求行为人实施了制造、提供伪证的行为,客观要求伪证行为妨碍了民事诉讼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只有当伪证行为的主体、主观、客体和客观方面都齐备时,才能构成伪证行为。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伪证行为。
伪证的出现会导致诉讼双方在质证过程中产生争议,法院为了查清事实可能需要延长审理时间,甚至进行额外的调查取证,从而增加诉讼成本,延长审理期限,浪费诉讼资源,影响办案质量和效率。
伪证与客观事实不符,其突然出现会使对方当事人毫无心理准备,不得不疲于对伪证进行抗辩,导致心理上的气愤和受冤。如果伪证被法院采信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将侵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如果伪证内容涉及个人隐私,还可能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名誉。
司法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正义性和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如果因为法官的业务水平或工作疏忽导致伪证被采信而造成错误裁判,将使当事人对法律正义性和司法权威性产生怀疑,从而损害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
伪证被采信导致法院的错误裁判,使无辜者丧失合法权益、承担不应有的义务,矛盾纠纷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激化和加深,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在实践中,由于民事案件处理不当而引发刑事案件的情况并不鲜见。同时,对于制造、提供伪证的一方来说,他们居然赢得了官司,这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违法诉讼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国家机关的权威。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行为人的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8条规定,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下,拘留期限为十五日以下。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伪证者常常处以罚款、拘留的处罚,较少追究其刑事责任。
刑讯逼供行为的法律责任。文章介绍了刑讯逼供的刑事责任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法》中关于故意伤害和故意杀人的刑罚。此外,文章还阐述了刑讯逼供涉及的立案标准,包括多种形式的恶劣手段、造成的健康损害、导致死亡或精神失常等情形。最后强调了对刑讯逼供行为进行严
刑讯逼供的取证手段及相关法律规定。辩护律师在询问证人或被害人、调取书证或物证、采用鉴定结论等方面需遵循一定规定,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同时,对于刑讯逼供罪,司法工作人员如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将受到法律的处罚。刑讯逼供罪的具体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
网购纠纷的管辖法院确定原则。当事人可书面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但不得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在网购纠纷中,双方可通过书面方式选择管辖法院所在地,但需买方明确同意,否则格式条款无效。若无约定,则由《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实
我国民事诉讼中在二审期间是否允许提出管辖权异议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在二审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但涉及到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特殊情况例外。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法院将认定受诉法院具有管辖权。但需注意,此原则不适用于违反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