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九条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然而,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情况,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自诉案件则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在执行刑事拘留时,公安机关必须遵守以下程序:
执行拘留的公安人员必须持有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拘留证》,并向被拘留的人出示该证,要求被拘留人在证上签名(盖章)或按指印。如果被拘留人拒绝签名或按指印,执行拘留的人员应当在证上注明。公安人员有权使用强制方法,包括使用戒具,来对抗拒拘留的人进行拘留。
除非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况,公安机关应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告知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地点。如果拘留是由人民检察院决定的,人民检察院应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
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应在拘留后的24小时内讯问被拘留人。如果发现不应拘留的情况,应立即释放。
在异地执行拘留时,应通知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并要求其配合。
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拘留的最长期限为1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最长为37日。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员,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决定拘留时需要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
如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因现行犯被拘留,决定拘留的机关应立即向其所在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报告;如果因其他原因需要拘留,决定拘留的机关应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许可。
对不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无国籍人采用刑事拘留时,需要报请有关部门审批。对于西藏、云南及其他边远地区来不及报告的情况,可以边执行边报告,同时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办公室和外国人主管部门的意见。
对外国留学生采用刑事拘留时,需要征求地方外事办公室和高教厅、局的意见后,报公安部或国家安全部审批。
诈骗罪的立案及刑事侦查程序。一旦发现涉嫌诈骗罪的案件,公安机关会立即展开调查并进入刑事侦查阶段,采取相应的刑事强制措施。对于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刑事侦查羁押期限通常不超过两个月,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特殊情况包括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等
刑事诉讼中的各阶段及其时限。文章详细阐述了拘留、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以及发回重审等阶段的时限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期限最多为37天,侦查阶段应在7个月内结束,审查起诉不超过6个半月,一审期限为9个半月,二审期限为4个半月,发回重审的期
刑事案件中的撤案程序。在派出所立案侦查过程中,若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可停止侦查。自诉刑事案件中,自诉人可在判决前与被告人和解或撤回自诉,但涉及特定情况则不适用调解。公诉案件的撤案决定权在检察机关,受害者可就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接受调解。根据刑事诉讼法,特
办案机关在刑事案件中的办案期限问题。文章介绍了侦查阶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在案件处理中的办案期限,并说明了在特殊情况下重新计算办案期限的情形。目的是确保案件能够及时、公正地得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