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拘留羁押期限为10日,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1日至4日。拘留犯罪嫌疑人和决定逮捕犯罪嫌疑人是由两个部门承办的。
一种观点认为,侦查部门和审查逮捕部门都是人民检察院的职能部门,侦查部门使用拘留羁押期限的时间长一些,可以为审查逮捕部门的审查工作提供基础;反之,审查逮捕部门使用拘留羁押期限的时间长一些,也可以为侦查部门的工作提供把关。因此,只要两个部门使用的期限合计不超过法定期限,两个部门之间不需要再对如何使用拘留期限进行划分。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明确划分侦查部门和审查逮捕部门使用拘留期限的时间,否则可能导致侦查部门使用期限过长,审查逮捕部门无法完成工作。同时,在实践中明确划分两个部门的期限也有利于操作,可以防止互相推诿。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9条关于公安机关拘留转捕的期限规定,侦查部门和审查逮捕部门应当明确划分使用拘留期限的方法。
根据法律规定,拘留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办案人员认为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时,应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注明有关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和拘留的理由,呈报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查批准,并签发拘留证。检察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时,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决定,并再送达公安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时,应携带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签发的《拘留证》,向被拘留人出示并宣布实施拘留。被拘留人应在拘留证上签名或盖章,如拒绝签名或盖章,应做出相应注明。执行拘留的人员在必要时可以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不出示拘留证或先行拘留再补办拘留证均属违法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2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异地执行拘留时,应当通知被拘留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并得到其配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决定拘留的机关在拘留后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除非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有碍侦查的情况包括:其他共同犯罪嫌疑人可能逃匿、毁弃或伪造证据;可能互相串通,订立攻守同盟;其他犯罪有待查证及还未采取相应措施的等。但在上述情况消除后,应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未能在24小时内通知的情况应在拘留通知书中注明原因。无法通知的情况包括:被拘留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被拘留人无家属或工作单位等。
中国司法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方式,根据具体案情确定赔偿义务机关。通知规定,如果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并提起公诉,但判决被告无罪,赔偿义务机关为批准逮捕的检察机关。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国家赔偿的项目,包括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生命健康权、精神损害和财产权等方面的赔
环境污染罪的性质、立案标准以及最新情况。环境污染罪是危害公共卫生的一种罪行,侵害的法益是环境资源。其立案标准包括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情形。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显示,近年来因污染环境被逮捕的人数不断增加,各地检察机关也在积极处理环
证据不足不批捕的案子的处理方式。人民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将不予批捕并通知公安机关。同时,文章还详述了逮捕的法律规定及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包括不同情况下的逮捕条件和决定。
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在立案侦查时需要遵循的六大原则。包括迅速及时原则、客观全面原则、深入细致原则、依靠群众原则、遵守法制原则和保守秘密原则。这些原则保证了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旨在揭露犯罪真相并防止国家机关滥用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