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案侦查是指在发现犯罪事实后,为了追究刑事责任而进行的案件立案和侦查工作。在侦查过程中,如果发现犯罪嫌疑人,就需要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措施是国家为了保障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授权刑事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取一定程度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方法。
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措施。这五种措施按照强制力度由轻到重进行排序。
拘传适用于未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通常情况下,拘传适用于经过依法传唤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但是,并非所有情况下都需要传唤才能使用拘传。公安司法机关可以直接使用拘传,根据案件情况,必要时可以适用。
取保候审适用于以下情况:
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检察院为了保证侦查和起诉工作的顺利进行,责令犯罪嫌疑人不得离开指定区域,并对其活动进行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符合以下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被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
是否采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法院或检察院决定。
拘留适用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在逃或可能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的情况。只有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决定是否拘留。拘留的执行权仅属于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
逮捕是指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并且证据已经查证属实,证明罪犯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逮捕也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中的一个。逮捕适用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等措施尚不能防止社会危险性,但有必要采取逮捕的情况。
经济犯罪的立案程序。公安机关在受理报案后,符合一定条件可以决定立案,包括存在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属于管辖范围等。不予立案的,应制作通知书并在七日内送达报案人。经济犯罪包括基本罪名和选择罪名两种类型。侦查阶段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最后根据情况决定是
犯罪自首的要求及条件。犯罪分子需在犯罪事实未被发觉或已发觉但身份未确定等情况下主动投案,并彻底交代所犯的全部罪行。若犯罪分子能如实供述罪行并接受审查和裁判,包括匿名报案和交出赃物等情形,应认定为自首。此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服刑罪犯
逮捕的条件及其含义,包括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以及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逮捕羁押的时间受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期限最长可达7个月,检察院审查案件时间一般一个月,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半个月。法庭审理程序不同,羁押期限也不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取保候审条件和逮捕的适用条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取保候审条件需经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审查决定。逮捕是一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其适用条件包括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