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一般包括侦查阶段、预审阶段和审判阶段。
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犯罪事实的存在与否,确定犯罪行为人及其刑事责任,收集犯罪证据和资料等。根据法律规定,刑事侦查必须由检察院领导,具体工作由警方执行。检察院的职责是监督和确保侦查工作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
预审阶段是在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起诉的阶段。检察院会对侦查取证的合法性和证据的充分性进行评估,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起诉决定或不起诉决定。
审判阶段是指案件进入法院进行审理的阶段。在审判阶段,法官将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对被告进行审判,并作出判决。审判阶段包括开庭审理、辩论、证据审查和判决等环节。
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又称为对抗制审判模式或抗辩式审判模式,是指法官(或陪审团)处于中立且被动的裁判者地位,法庭审判的进行由控方的举证和辩方的反驳共同推进和控制的审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事人具有积极性,而法官具有消极性。
职权主义审判模式是指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实行于大陆法系国家。在这种模式下,法官负责调查事实、收集证据,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当事人的角色相对被动,主要是提供证据和辩护。
混合式诉讼模式是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模式的结合,旨在兼顾当事人的权利和法官的职权。在这种模式下,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既起到主导作用,又允许当事人积极参与,提供证据和进行辩护。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公诉案件转为自诉案件的和解程序。当事人有权进行和解并签订协议书。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报案、提供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等。人民法院对自诉案件可以进行调解,但某些案件不适用调解程序。审理期限根据被告人是否羁押有所不同,未羁押的应在六个月内宣判。
检察院移送法院开庭审理的时间规定,包括一般刑事案件的移送期限、法院开庭审理期限以及《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检察院应在一个月内将案件移送至法院,对于重大、复杂的案件可延长半个月;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开庭审理案件,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文章还涉及人民检察院决定
刑事案件速裁程序中的累犯是否适用问题。根据《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对于具有累犯情节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适用速裁程序。此外,细则还规定了其他不适用速裁程序的情形,如涉及未成年人、盲人等特殊情况以及案件中存在异议等情形。同时,也规定了符合速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