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一般包括侦查阶段、预审阶段和审判阶段。
侦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犯罪事实的存在与否,确定犯罪行为人及其刑事责任,收集犯罪证据和资料等。根据法律规定,刑事侦查必须由检察院领导,具体工作由警方执行。检察院的职责是监督和确保侦查工作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
预审阶段是在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起诉的阶段。检察院会对侦查取证的合法性和证据的充分性进行评估,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作出起诉决定或不起诉决定。
审判阶段是指案件进入法院进行审理的阶段。在审判阶段,法官将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对被告进行审判,并作出判决。审判阶段包括开庭审理、辩论、证据审查和判决等环节。
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又称为对抗制审判模式或抗辩式审判模式,是指法官(或陪审团)处于中立且被动的裁判者地位,法庭审判的进行由控方的举证和辩方的反驳共同推进和控制的审判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当事人具有积极性,而法官具有消极性。
职权主义审判模式是指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实行于大陆法系国家。在这种模式下,法官负责调查事实、收集证据,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当事人的角色相对被动,主要是提供证据和辩护。
混合式诉讼模式是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模式的结合,旨在兼顾当事人的权利和法官的职权。在这种模式下,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既起到主导作用,又允许当事人积极参与,提供证据和进行辩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规定。规定明确了铁路运输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包括发生在铁路工作区域的犯罪、针对铁路设备和设施的犯罪以及铁路运输企业职工在执行职务中的犯罪。同时,也详细列举了铁路运输法院在民事案件方面的管辖范围,涉及铁路
立案的概念、流程及相关法律依据。立案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文章以一个租房纠纷案例为载体,解析了立案的条件和流程,包括存在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两个方面。同时,引用了相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的法律解释。详细阐述了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包括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情形、酌情从重处罚的情形以及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同时,还明确了虚假恐怖信息的定义。对于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解释中详细规定了抢夺公私财物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以及不同情况下的定罪处罚原则。包括抢夺行为的数额划分、情节认定和其他严重情节的界定等。此外,还明确了轻微犯罪情节的认定和驾驶车辆抢夺行为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