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审判阶段 >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 > 民事再审事由有哪些

民事再审事由有哪些

时间:2024-05-26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8580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不服的,救济的措施是比较多的,而申请再审是其中一种方式,申请再审要有案由的,那么民事再审事由有什么?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整理以下知识,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惑。

民事再审事由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以下情况申请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如果当事人能够提供新的证据,且这些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或裁定,那么他们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此外,如果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他们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申请再审并不会停止原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所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如果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并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但人民法院未进行调查收集,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在适用法律方面确实存在错误,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如果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如果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如果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如果当事人未经传票传唤,却被缺席判决,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如果据以作出原判决或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如果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枉法裁判行为,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事诉讼结案陈词的范文

    一起家庭财产纠纷的民事诉讼案件,重点阐述了案件中的房产是家庭共有财产,当事人有权分享征收利益。文章通过这起案件反映了社会现象,即子女疏于履行赡养义务的现象。文章还介绍了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区别,包括诉讼主体、诉讼原则、证据制度等方面的不同。最后,代理

  • 怀孕是否能免除有期徒刑的执行?

    我国法律中关于怀孕妇女在刑事判决中的特殊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怀孕或正在哺乳的妇女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不被判处死刑。但暂予监外执行需符合一定条件,且对于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不适用。

  • 二审中的补充证据

    民事诉讼中二审程序中的补充证据问题。一审中未提交的证据,若在一审后新发现,可在二审中提交并采信。新证据需在二审开庭前或审理时提出,如不需开庭,则需在指定期限内提出。再审时提供的新证据需在申请再审时提出。对方当事人在被告知后,有权在合理期限内提出意见或

  • 虚假证词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虚假证词在刑事诉讼中的影响及构成犯罪的情况。在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若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第307条。关于虚假诉讼罪,若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可构成此罪,并受到相应处罚。虚假诉讼行为包括凭空捏造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和

  •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
  • 检察院审查决定书的内容
  • 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的追诉时效是多久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