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关于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从现行刑法和刑诉法的有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刑诉法第77条第1款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用的是“物质损失”;同条第2款规定,如果是国家、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用的是“财产损失”;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用的是“经济损失”。表述虽不同,词义却完全一致,均将精神损害排除在外。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2月4日通过的《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2款更是明确规定: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精神损失而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则更明确地阻断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请求赔偿的法律救济途径。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应否包括精神赔偿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一个由不承认到承认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精神损害纳入了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1982年民法通则通过后,我国请求民事侵权的赔偿范围已扩大到侵害人身权,附带民事诉讼在性质上实际属于民事诉讼,也应当受民事实体法的调整。因此,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在附带民事诉讼中应同样能适用。但遗憾的是,1996年修正刑诉法时,没有对附带民事赔偿范围作修改。
现在,随着一些调整精神损害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的出台,扩大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早日进行立法调整,理由是:
一、扩大赔偿范围,引入精神损害赔偿代表了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一般发展趋势,符合国际上通常的法律实践;
二、扩大赔偿范围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精神损害赔偿的合法救济途径;
三、我国精神赔偿的司法实践和人们对日益提高的法律意识(包括精神赔偿),为修改范围创造了条件。
刑事案件中死亡赔偿金的支持问题。法院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仅支持物质损失赔偿,不支持死亡赔偿金或精神抚慰金赔偿请求。但犯罪嫌疑人自愿赔偿不被禁止。被害人家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包括医疗费、丧葬费等。同时,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情况也有相应规定
《民法典》生效背景下侵财案件中的民事责任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因犯罪分子的破坏遭受财产损失时,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但精神损失赔偿不予受理,被告人非法占有或处置被害人财产,应依法追缴或责令退赔。追缴和退赔情况会影响量刑情节的考虑。
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包括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经济能力等因素。同时,文章指出了我国现行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局限性,包括精神赔偿适用范围有限、不同法规赔偿标准不一等问题,特别是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局限性。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起诉前的注意事项。法院受理此类案件需满足相关条件,包括刑事案件已受理、受害人因犯罪遭受物质损失等。起诉前需准备起诉材料,包括起诉状、身份证明材料及证明损失是由被告人犯罪行为造成的相关证据。法院将按程序进行立案,特别提示附带民事诉讼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