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会更换审判人员,原一审人员需要回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审判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应当回避,并且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 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 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
此外,如果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如果审判人员有上述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的规定,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应当组成合议庭,并进行开庭审理。如果合议庭认为在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的过程中,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可以不进行开庭审理。
二审人民法院可以选择在本院进行审理,也可以选择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审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审判决在判决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为上诉期。如果过了15日仍未上诉,一审判决就会生效。而二审判决作为终审判决,并没有上诉期限,所以没有明确的生效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庭宣判的二审判决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二审判决,即人民法院在庭审结束后另定日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地域或时间等原因,法院并不一定都安排开庭宣读裁判文书,而是通知当事人领取判决书或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因此,判决书上的日期与送达日期可能不同,当事人可能不能同时签收判决书。这就引发了生效日期的争议。
在司法实践中,关于二审判决何时生效,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1. 二审判决作出之日生效;
2. 二审判决宣判之日生效;
3. 二审判决送达之日生效。
由于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因此容易引发纠纷。为了避免争议,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二审判决何时生效。
一般来说,判决书的送达之日起,判决生效。判决书的送达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和转交送达。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害或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引起物质损失的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精神损失不包括在内。同时,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可作为量刑情节考虑。经过追缴或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时,被害人可另行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原则,包括平等互惠原则、不得损害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案件审理期限的不同情况,包括简易程序、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的审理期限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延长审理期限。
网上开设赌场罪主犯未归案时是否能开庭的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若同案犯罪嫌疑人在逃,但在案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仍可开庭审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网上开设赌场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