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构成医疗事故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首先,医疗事故的主体必须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指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医务人员指合法获得执业资格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
其次,主体行为必须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
第三,主观上存在过失,并且导致患者人身损害。主观上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预见或已经预见到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的行为,但出于轻信或忽视而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第四,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仅有过失的医疗行为而没有相应的损害后果,或者仅有损害后果而医疗行为没有过失,都不能被认定为医疗事故。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领域,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导致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医疗纠纷的特点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的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以下情形不属于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赔偿标准的法律规定,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的计算方式和赔偿标准。赔偿范围涵盖了受害人的多项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丧葬费和精神损害赔偿等。医疗纠纷分为医疗侵权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属于医疗侵权纠纷范畴。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的两个重要技巧。一是及时复印封存资料,患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应及时复印封存病历等资料,以确保其真实性,避免院方篡改病历的嫌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谨慎申请医疗事故鉴定,医疗机构应承担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文章详细阐述了行政处理、医疗机构的处罚、医务人员的处罚以及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处罚等内容。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情节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理措施。对于涉及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会责令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