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侵权责任主体 > 侵权责任承担 > 好友聚餐醉酒致死要担责吗

好友聚餐醉酒致死要担责吗

时间:2022-03-07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10179
好友聚餐醉酒造成死亡的,当事人是否要承担责任,要看当事人是否有过错而定。例如,有强迫性劝酒、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等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关于好友聚餐醉酒致死是否要担责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一、好友聚餐醉酒致死要担责吗

1、好友聚餐醉酒造成死亡的,当事人是否要承担责任,要看当事人是否有过错而定。

2、有以下情形的,要承担一定责任:

(1)强迫性劝酒,比如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

(2)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比如明知对方身体状况,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

(3)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二、酒后出事,同席做到哪些可以免除责任

1、要做到文明喝酒,健康喝酒,摒弃旧的、不好的习俗和风气,做到不劝酒,不以酒作为聚会的主角,从根本上杜绝饮酒安全隐患。

2、若席间已经有人饮酒过量,那么,同席的人一定要做好安全注意工作。对醉酒者,应安全护送其到家,并通知其家属进行陪护。若没有家属在场,应安排好人在场陪护到酒醒,或者通知其家属领回。

律师提醒,在朋友聚会喝酒的时候,应注意把握好度,在朋友身体不适或者驾驶机动车的情况下不强劝,要保证其在醉酒状态下的安全,并对其酒后驾车等不法行为进行劝阻。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避免承担相应的责任。

3、注意保留相关证据

同席的人尽到了注意义务,是避免责任的关键。但是,喝酒聚会多是熟人之间的事,空间相对封闭,没有外人在场。如果席间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怎么才能证明谁没有劝酒,谁尽到了注意义务呢?由于聚会具有私密性,很少有监控,若出现纠纷,各方各执一词,确实很难取证。但是,聚会若在酒店等经营场所进行,聚会的组织者可以提供消费清单,证明上面没有足以使人醉酒的酒水,以此主张免责。同时,聚会的参与人也要注意保留自己没有强制性劝酒的证据,以及聚会后已经尽到相应的安全注意义务的证据,如护送回家的出租车发票,通知家属的电话通话清单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醉驾是否会被判有期徒刑?

    醉酒驾驶的刑罚种类及法律依据。醉酒驾驶最高刑罚为拘役,但也可能判处缓刑。根据《刑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并列举了几种具体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特定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也将受到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按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

  • 哪些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认定的相关条例规定。包括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如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伤等;视同工伤的情形,如突发疾病死亡、抢险救灾中受伤等;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如故意犯罪、醉酒或吸毒、自残或自杀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用人单位和职工或其家属在职工发生

  • 酒精含量172逃逸的法律处罚

    酒精含量达到172的驾驶者逃避法律处罚的相关法律规定。醉酒驾驶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受到刑事处罚和吊销驾驶证的处罚。驾驶者酒精含量达到172逃逸不仅面临刑法责任,还会被禁止终生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证。文章还详述了其他酒后驾驶及发生交通事故后的法律后果。

  • 交通肇事被判缓刑是否可以考驾照

    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否可以考驾照的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在一定情形下,交通肇事被判缓刑的人是不被允许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其中包括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饮酒或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等情形。对于此类人群,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等待期满后才能重

  • 我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的规定
  • 醉酒步行被车撞责任的划分
  • 侵权责任纠纷赔偿的法律依据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