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取用户数据进行公开展示,符合以下构成要件的,就属于侵权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
(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损害,指致害人给受害人造成的财产上或人身上的损失,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积极损失,即由于损害事实的发生而使受害人现有物质财富的减少;
②消极损失,即由于损害事实的发生而使受害人失去了可能得到的利益,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增加的财富没有增加。
(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
指造成损害的行为必须具有违法的性质,致害人才负民事责任。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并不都是违法行为。例如执行职务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和紧急避险行为(见自力救助)就都不是违法行为。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即损害结果必须是由侵权行为造成的。确定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有两点需要注意:
①当引起结果发生的原因不止一个时,要区分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引起损害结果发生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次要原因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不起决定作用。
②应区别原因与条件。原因是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条件则不是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而是使原因能够存在的情况。条件只为结果的发生提供可能性,原因则为结果的发生提供现实性。
(4)、致害人的过错
过错是致害人对其行为及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包括致害人对自己行为和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认识和态度。一般把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无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1、全部赔偿原则
全部赔偿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规则,指的是侵权行为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大小,应当以行为所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的大小为依据,全部予以赔偿。换言之,就是赔偿以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为限,损失多少,赔偿多少。
2、财产赔偿原则
财产赔偿也是侵权损害赔偿的基本规则之一,是指侵权行为无论是造成财产损害、人身损害还是精神损害,均以财产赔偿作为唯一方法,不能以其他方法为之。
3、损益相抵原则
损益相抵,亦称损益同消,是指赔偿权利人基于损害发生的同一赔偿原因获得利益时,应由损害额内扣除利益,而由赔偿义务人就差额予以赔偿的确定赔偿责任范围的规则。
4、过失相抵原则
过失相抵,指在加害人依法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下,如果受害人对于损害事实的发生或扩大也有过错,则可以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
人身损害侵权责任法中的赔偿项目,涵盖了从医疗费到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多个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解释,这些赔偿项目旨在全面补偿受害人因侵权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在内的十七个项目。旨在确保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本文探讨我国法律规定下的国家赔偿制度。当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要求国家赔偿。国家赔偿的条件包括侵权行为、责任追究、损失证明和法定赔偿标准。赔偿程序包括提出申请、调查核实、裁决决定和履行赔偿。实际操作中存在赔偿标准、金额等争议,受害人可通过诉讼等方
中国《产品质量法》第46条关于缺陷产品的规定,明确了缺陷产品的定义及造成人身损害的侵权责任。受害者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索赔,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残废补助等。同时,新修订的《产品质量法》规定了诉讼时效和请求权期间。
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内涵和类别,涉及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包括肉体痛苦和心理痛苦。精神痛苦可根据程度、持续时间和性质进行分类。评估和赔偿精神痛苦的方法包括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的表现以及金钱赔偿等。对痛苦的界定和评估是精神损害赔偿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