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判长可以制止发问。
2、制止的情形如下:
(1)、控辩双方的讯问、发问方式不当或者内容与本案无关的,对方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审判长制止的,审判长查明情况决定是否制止;
(2)、发问方式不当或者内容与本案无关时,对方未提出异议的,审判长也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制止。
3、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六十二条
1、及时制止。当控辩双方在发问时出现不当的诱导(包括时间不当、对象不当、内容不当)时,对方应当及时(在被发问人回答之前)向审判长要求制止。在口语表达上,可以使用“反对”一词,并简要说明反对的理由。
但是,“反对”一词不宜过于频繁。否则,容易使审判方觉得反对方过于片面而不想听完回答,也极容易导致庭审的气氛紧张。
2、事后提醒。如果发问的诱导性程度不高,或者需要通过听完问题才能判断发问者的思路时,那么相对方也可以等待回答后,向审判长提出:“刚才公诉人(辩护人)的发问有诱导性成分,请审判长予以注意”。相对方亦可以在后续的发问中针对对方的上述问题进行修正。
3、异议处置。在我国庭审中,对诱导性发问的异议既可以由控辩一方提出交由审判长裁断,亦可以由审判长主动制止。审判长认为异议成立,如果被发问人还未回答,提问者应当修正其发问的方式或者撤回发问;若已回答,审判长应当命令书记员将回答的内容从笔录中删除。
主权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中的首要地位,以及外国人在中国进行刑事诉讼的适用规定和管辖权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信守国际条约原则、诉讼权利同等原则在涉外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包括国际条约的适用、国内法的规定、国际法原则的体现以及平等对待的原则。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处罚问题。文中提到了立案侦查的标准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定,包括个人和单位非法吸收存款的不同数额标准和情节。此外,对于大量收取会员费的行为,如果涉及非法集资,则构成非法集资行为。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会考虑案发前后归还部分资金和是否用于正常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中关于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期内犯罪的情况。对于在考察期内犯罪的未成年人,不会加重处罚,而是根据犯罪情节进行处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有责任加强管教,并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考察。考验期满后,若无规定情形,人民检察院将作出不起诉决定。
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院申诉程序的要求。对于不起诉决定的申诉,被害人或被不起诉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院将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被害人可据此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此程序确保了申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