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产分割协议是指准夫妻或夫妻对婚前、婚后各自财产、共同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的一种协议,通常包括婚前协议、婚内协议等。正常情况下,只要该协议书是双方自愿、平等达成的,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一经签署就属于有效合法的协议,无须另行公证。
2、但是,当事人也可以自愿选择将该协议进行公证,以加强其法律效力和震慑力,防止一方事后反悔,并以受到欺诈、胁迫等为由主张撤销协议。因此,法律并无强制规定财产分割协议需要经过公证程序才能生效。司法实践中,对于财产数量较多、金额较大的财产分割协议,当事人会选择进行公证以加强保障。
3、法律依据:《民法典》
4、法律依据:《公证法》
第十一条 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
(一)合同;
(二)继承;
(三)委托、声明、赠与、遗嘱;
(四)财产分割;
(五)招标投标、拍卖;
(六)婚姻状况、亲属关系、收养关系;
(七)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经历、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有无违法犯罪记录;
(八)公司章程;
(九)保全证据;
(十)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文书的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有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
二、财产分割协议应具备以下内容
1、协议各方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住所地等;
2、协议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共有的原因和分割理由;
3、被分割财产的物理现状和权利现状;
4、分割财产的原则、方式、方法、标准;
5、各协议人分得之财产的物理现状和权利现状;
6、分割后财产的交付和转移条件;
7、价格补偿和债务承担问题;
8、违约责任;
9、其他事宜,例如办理登记和批准手续的问题,涉及第三人的问题等。
登记离婚与诉讼离婚在法律效力上的等同性,尤其在财产分割方面的差异。登记离婚中的财产分割主要依据当事人意愿,而诉讼离婚后对财产有争议则不可再次起诉。另外,离婚后有关财产诉讼的情形以及处理原则也得到了详述,包括漏分财产的处理和已判决财产的处理等。
离婚案件中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相关原则。根据《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男女在财产分割中应平等对待,同时照顾子女和女方的利益。在分割财产时,应遵循有利生活和方便生活的原则,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得滥用权利损害他人利益。对于消耗、毁损、灭失的
离婚协议书中承担债务的法律效力。离婚协议书包括自愿离婚、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主要内容,其性质为混合合同。离婚协议的法律适用涉及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应受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调整。离婚协议的生效时间取决于具体情况,其中财产分割部分应在双方签署协议时生效
离婚协议书纠纷的法律规定。离婚纠纷中财产分割问题常引发争议,离婚协议签订后的纠纷处理依据相关法律解释具有法律约束力。离婚后一年内,如有反悔情况可请求变更或撤销财产分割协议。若离婚协议存在问题,特别是涉及财产分割问题,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但需提供证据并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