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财产损失:根据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暴力强拆显然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侵犯,不仅导致直接损失,如地上附着物毁损、物品被埋等,还导致间接利益受损,例如商铺无法经营的损失。
2. 人身安全:暴力拆迁可能威胁到被拆迁人的人身安全。拆迁方为了达到拆除房屋的目的,可能会强行控制被拆迁人的人身自由,不顾被拆迁人的人身安全进行拆迁,甚至对被拆迁人进行殴打。
3. 劳动保障权:很多公职人员在遭遇拆迁时,如果不签署安置补偿协议,就会被开除公职。不合理的补偿条件使得签署安置补偿协议变得困难,一些地方政府滥用法规对公职人员的劳动保障权进行侵犯,例如滥用《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和《劳动法》等规章。
4. 知情权:拆迁必须进行公告,但是很多地区在拆迁时只对补偿数额进行公告,而拒绝公告依据的补偿标准、评估情况、法律程序等信息,严重侵犯了被拆迁人的知情权。
5. 公平交易权:房屋行政管理部门在发放拆迁许可证时没有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这是强制拆迁的不公平行为,也是最大的不公平。在拆迁评估程序上,很多地方的被拆迁户对被评估机构没有选择权。评估过程的不公开及评估黑洞,导致房屋安置和补偿的不合理。
根据《宪法》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偿后,被征收人应当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者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常见的违法拆迁手段,包括未批先用、越权批地、规避审批权以租代征、土地供用方式违法、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非法圈地违规设立各类开发区和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文章详细阐述了这些行为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违法拆迁给被征地农民带来的严重后果。
房屋被强制拆除后的救济途径,包括通过上诉来维护合法权益。政府有责任证明拆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无法证明,则强拆行为违法。投诉人持有土地使用权证,其财产权受法律保护,可向法院起诉。如主持拆迁的领导无法说明拆迁的合法性及合理性,政府或上级部门应追究相关人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应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直接损失包括违法暴力拆迁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以及被征收人享有的全部征收补偿利益。因此,行政赔偿不应低于原应得的拆迁安置补偿权益。实践中,如果被征收人要求行政赔偿,按照征
农村房屋被强拆后,被拆迁人可以及时报警,并收集相关违法拆迁证据。通过申请信息公开,收集征收方在程序操作中的违法行为,以施加压力给征收方。同时,被拆迁人应争取时间,以获取谈判或诉讼的主动权。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三十一条,对采取暴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