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同标的的法律风险是,毁损或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毁损或灭失的风险一般由出卖人承担,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例如如果货物是由出卖人交给承运人运输的在途标的物,则除当事人另有约定以外,由买受人承担该风险。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六百零四条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六百零五条 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未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时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
第六百零六条 出卖人出卖交由承运人运输的在途标的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毁损、灭失的风险自合同成立时起由买受人承担。
1、“标的”条款的缺失导致合同不生效。
标的是民法典律关系的客体,如果没有标的,就没有客体,合同关系也应不复存在。实践中涉及货物等有形物时,合同标的条款缺失的情况极为少见,但合同标的是某种权利、行为,且通过文字描述有一定困难时,就可能产生缺失合同标的条款的情况。
2、合同标的约定不明引发合同纠纷。
合同标的约定不明是合同标的条款最容易出现的一种法律风险。因为双方对合同标的描述的不准确,不具有唯一性,导致在履行过程中发生分歧的情况较为常见。
3、合同标的违法致使合同无效。
民法典中明确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中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在实践中,因合同标的违法致使合同无效的案件也比比皆是,如禁止流通物买卖合同、企业间的借款合同、挂靠协议、无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销售合同等。
4、当事人交易的实际标的与合同约定标的不一致导致一方当事人的权益难以主张。
1、合同标的不合法;
2、合同标的不可能给付;
3、合同标的不确定;
4、实际交付的标的与合同约定的标的不符。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做生意时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签订书面合同能够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利益安全,并加强业务管理。通过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书面合同可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减少管理混乱。此外,合同应尽可能具体化,包含必要条款,以便跟踪和 管理合同履行情况,解决可能的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即使没有收取押金,只要租赁双方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租赁合同仍然成立。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土地租赁合同的解除情形,包括协议解除、一方违约和因事变更等。合同解除后,基于原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仍然有效,但解除后的债权债务关系
证券的基本要素和特征。证券作为法律行为结果,包括持有人、标的物、标的物价值、权利等要素。证券必须具备法律特征和书面特征,且可以采用凭证证券和有价证券的分类。凭证证券不能使持券人或第三者取得收入,而有价证券代表一定财产权利,可买卖和流通。证券价格受到多
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融资的区别。两者在融得标的物、资金用途、担保物、资金融出主体、杠杆比例与风险控制以及产品属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融资融券可融得资金和证券,与资本市场紧密相关,风险可控程度高;而股票质押融资主要取得现金,涉及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风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