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疗机构在发生严重医疗事故后,应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 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
(3) 赔偿数额应根据法律规定的项目和标准进行计算。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下情形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 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行为。
(2) 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行为。
(3) 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患者与医院协商解决医疗纠纷时,双方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后,可以签订调解协议书,以私下方式解决医疗纠纷。医患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可以根据民法自治原则通过协商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和解必须建立在双方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基础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不得强迫另一方接受协商解决方式。同时,和解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达成的协议将无效。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第三方参与医患调解,具有权威性,在医疗纠纷调解中起重要作用。许多医疗纠纷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调解得到解决。
当医疗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后,法院将组织双方当事人自愿同意的调解。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项目计算方法。具体涵盖了从医疗费用到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各项赔偿标准。对于残疾生活补助费用,赔偿年限受患者年龄影响,60岁以上患者赔偿年限有限制。其他赔偿项目也各自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医疗事故后的投诉程序及赔偿方式。患者及家属需及时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投诉,涉及调查处理和医疗鉴定等程序。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赔偿可通过协商处理、调解处理及民事诉讼等途径进行。投诉方法包括拨打医院医务科电话、县卫生局医政股电话等。
医疗意外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发展变化及其他客观因素,造成意外的死亡。医疗意外包括多种情况,如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挽救、医疗技术限制无法治疗某些疑难疾病、条件限制导致不良后果、疾病发生意外情况等。精神病科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电休克、药物治疗
注册商标需要变更注册人的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应当提出变更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