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因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而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纠纷等。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医疗事故的认定需要经过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审查,根据病员受损害的程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条规,进行医疗过错参与责任度鉴定和因果关系等级评定。医疗事故的认定必须满足医疗机构的主要医务工作人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未尽到应有的措施和治疗水平或措施不当、治疗态度消极、延误时机,告知错误,误诊漏诊、弄虚作假错误干预等不良行为,导致患者身体损害或延误治疗时机,进而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根据该条例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与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有关的民事诉讼,适用该条例的规定。
构成医疗事故的主体必须是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及其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
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必须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相关规定。
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必须存在主观上的过失,并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后果。主观上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行为中应当预见或已经预见到可能造成损害后果的情况下,却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和患者人身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只有医疗行为的过失,而没有相应的损害后果,或者仅有损害后果但医疗行为没有过失,都不能被认定为医疗事故。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医疗事故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及相关机构的工作流程。文章详细阐述了从医疗纠纷初起、院内医疗技术讨论会、市区级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鉴定会到法院诉讼的处理流程,以及各相关机构的职责和运作方式。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精神病患者的强制医疗问题。在审判期间,如果精神病人对公共安全构成危险或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经过法定程序鉴定认定不负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强制医疗措施。公安机关发现符合条件的精神病人应移送检察院,检察院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申
关于医疗费用的强制支付问题。根据相关规定,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害需要抢救治疗时,当事人应预付医疗费用,公安机关也有权采取强制措施。工伤事故中,职工需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费用符合相关标准才能获得赔偿。赔偿金额计算公式包括诊疗、药品和住院服务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项目计算方法。具体涵盖了从医疗费用到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各项赔偿标准。对于残疾生活补助费用,赔偿年限受患者年龄影响,60岁以上患者赔偿年限有限制。其他赔偿项目也各自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