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利害关系人在以下情况下,有权向司法机关申诉或控告:
当采取的强制措施的法定期限届满后,未予以释放、解除或变更的情况下,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申诉或控告。
当取保候审保证金应当退还而未退还的情况下,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申诉或控告。
当财物与案件无关,却被采取了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情况下,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申诉或控告。
当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但未解除的情况下,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申诉或控告。
当财物被贪污、挪用、私分、调换或违反规定使用的情况下,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有权向司法机关申诉或控告。
如果当事人对受理申诉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则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刑事申诉的立案是指司法机关接受申诉权人的申诉,采取的法定诉讼形式。
根据《暂行规定》第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诉后,应进行登记并认真审阅。对于属于本院管辖的申诉,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应以文书形式立案。对于申诉立案的条件,不应过于苛求,只要初步确认申诉人具备申诉主体资格,在法定期限内,并提供一定理由,管辖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即应立案审查。
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在接受申诉后,应进行全面审查,不受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的限制。审查的内容应包括:
审查申诉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案件事实。
在审查过程中,应调取原审案卷进行审查,分析研究申诉人提出的申诉理由和提供的证据,并与案卷认定的事实进行对照,以确定原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明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如果发现了新事实,则要查明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审查申诉的法律方面重要内容是判断适用法律是否正确。适用法律应以判处当时有效的法律为依据,一般不能依据新法律翻过去的老案。只有为纠正过去错误的法律而制定的相应的新法律,才能作为申诉审查和再审审理的依据。
经过原终审人民法院对刑事申诉进行审查后,如果认为原判决、裁定正确,可以说服、教育申诉人,使其服判息诉。对于坚持无理申诉的,可以用书面通知驳回,并告知申诉人不能再行申诉。如果审查后发现原判确有错误需要重新审判的,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再审。
如何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的流程。当事人对不服的民事判决、裁定可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院将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如立案则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抗诉。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将提请上一级检察院抗诉,最终法院将开庭审理。
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进行事故监督的相关情形,包括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伤残、脱逃等事故。同时,也介绍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接受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时的注意事项,包括依法处理、紧急措施、记录成笔录等要求,以及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
检察院对不同情形下复议复核期限的确定。对于不予立案决定的复核,期限为收到申请后的三十日内。对于没收保证金和罚款决定的刑事复议复核,公安机关应在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对于案情重大复杂的情况,经负责人批准可延长复核期限,但不得超过三十日。
公安刑事立案复核的程序。复议申请适用范围包括驳回申请回避、没收保证金决定、不予立案决定等的相关人员。复核申请适用于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刑事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申请刑事复议可以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提出,而刑事复核必须为书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