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双方夫妻的具体情况,可以自行约定探视孩子时是否可以接孩子回家。
(1)如果双方约定探视孩子时可以接孩子回家,那么可以将孩子接回家。
(2)如果双方约定探视孩子时不能接孩子回家,那么不能将孩子带回家。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这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与未成年子女进行联系、会面、交流等的权利。探视权是指法庭授予无生活监护权的父母一方,对其子女进行经常性探望的权利。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法庭审理案件后认为进行探视会严重危害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健康时,才会拒绝授予无生活监护的父母一方探视权。
《民法典》第1086条第1款规定了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民法典》第1086条第2款规定了行使探视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为此,探视权的行使有了可靠的法律程序保证。解决了未修改前探视权行使无法定程序作保证的空白,对司法工作者解决此类纠纷和当事人行使探视权均提供了法律依据。当事人经民政部门协议的探视权行使或经法院调解或判决的探视权行使,父或母任何一方不得设置执行障碍,不得拒绝一方行使权利,任何一方侵犯对方权利,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民法典》第1086条第3款规定了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权利。
权利的行使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超过必要的限度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探视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也应遵循这个规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登记离婚或法院判决离婚时,夫妻双方未就探视权提出请求,而在离婚后发生探视权纠纷的,可以单独提起诉讼,以"探视权纠纷"为由。
行使探视权的主体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
探视权是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
探视权是夫妻离婚后才出现的。
探视权的行使原则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中止探视权,修正后应当恢复探视权,如果发现探视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祖母是否享有对孙子的探望权问题。虽然我国《婚姻法》未明确规定隔代亲属的探望权,但在具体个案中,正确行使探望权有助于子女身心健康。同时,探望权是自动享有的,受阻时可通过合法程序进行救济,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说服、教育、警告以及拘留、罚款等,但不能对子女人身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决犯,家属无法直接探望,只能通过律师了解情况;而已判刑关在看守所的罪犯,直系亲属可以探视,需携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证明文件。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除直系亲属外,其他亲属或有帮助的人经过监狱批准也可以进行会见。
2、如果对方阻碍探视权的行使,那么就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一旦时机成熟,则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变更抚养权之诉。 在实践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形:没有得到孩子抚养权的一方,时常会破罐破摔,尤其是当孩子表达不愿意随他(她)而生活的时候,还会
法律暂无明确规定,在实践中,需要双方协商确定,也可以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通过探视权的行使,子女与探视的父亲或母亲之间能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获得平时单亲抚养下所缺少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