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合伙纠纷的处理涉及到合伙账目的查清问题。经过调查发现,个人合伙组织的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记账登记等财务行为缺乏监督,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合伙纠纷诉讼中,很多合伙人并不掌握合伙账目或合伙财产,导致合伙账目存在争议,无法清楚地了解合伙开支和盈余等情况。这种情况给法院审理合伙纠纷带来了困难,一些法官甚至采取回避态度。
在S省H市市八县两区的基层人民法院中,对待个人合伙纠纷的立案态度存在差异。一些法院认为,由于合伙未经清算,账目无法查清,应当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不准予立案。而另一些法院认为,该类案件符合立案基本要件,应当准予立案。当事人将合伙纠纷诉至法院,多是希望法院对合伙盈余财产和账目进行审查,进而解决债权债务和盈余分配问题。因此,在审查立案阶段直接以合伙未清算为由不予受理,或者在受理后以合伙未清算、证据不足为由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都不利于保护合伙一方当事人的合法财产权益。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合伙人应当订立书面协议,明确出资数额、盈余分配、债务承担、入伙、退伙、合伙终止等事项。合伙的债务由合伙人按照出资比例或协议约定以各自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合伙的最显著特点是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盈亏与共。
根据《合伙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应由全体合伙人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如果合伙协议没有约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比例,应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
根据《合伙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企业的经营期限的情况下,合伙人可以在不给合伙企业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退伙,但应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伙人。根据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违反前述规定擅自退伙的合伙人应当赔偿给其他合伙人造成的损失。
合伙对外债务时,以合伙财产承担,当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全体合伙人应以个人财产承担责任。
合伙投入的财产和合伙积累的财产归全体合伙人共有,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经营。
合伙人有执行和监督的权利,全体合伙人共同决定合伙的经营活动。
国务院令第596号关于个体工商户条例的内容。该条例旨在保护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并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条例明确了个体工商户的定义、登记机关、市场准入原则、监督和管理、政府支持和服务、个体劳动者协会的作用,以及登记申请和办理、登记事项变
个人独资企业能否变更为有限公司的问题。个人独资企业不能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只能通过注销后重新设立有限公司的方式实现转型。个人独资企业由个人独资经营并承担无限责任,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则只需根据出资额承担决策责任。另外,个人独资企业不需要设置监事职务,
个人独资企业与一人公司在投资主体、法律形式、投资者责任承担等方面的区别,以及独资企业与有限公司在投资主体、法人资格、设立条件、税收缴纳等方面的不同。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主体单一,不具备法人资格,投资者承担无限责任;而一人公司和有限公司则具有法人资格,投资
个人独资企业能否增加股东的问题,指出独资公司无法增设股东,如需增添则须转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探讨了个人独资企业的债务注销问题,指出企业需还清债务并完成清算后,方可办理注销手续,且企业法定代表人仍需承担企业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