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损害赔偿是指因夫妻一方因重大过错违法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情况下,过错方应对无过错方所遭受的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进行物质赔偿的法律制度。
1.违法行为:行为人违反了规定或婚姻契约对婚姻义务的要求,侵犯了另一方基于配偶身份所产生的利益,违反了夫妻的忠实义务和相互扶养义务。违法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情形。需要注意的是,该条款采用了列举式规定,没有设立兜底条款,因此除该条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行为不能主张离婚损害赔偿。例如赌博、嫖娼等行为,或者尽管实施了前述违法行为但尚未导致离婚的情况,都不属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定违法行为。
2.损害结果: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导致另一方遭受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财产上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夫妻共同财产或被侵害人个人财产减少。精神损害包括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创伤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被侵害方失眠、易怒、狂暴、抑郁、痛苦、社会评价降低等。
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损害结果是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法定行为必须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并引起无过错配偶遭受精神损害的直接原因。
4.行为人主观过错:破坏婚姻家庭关系的违法行为必须是配偶一方或第三者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离婚精神损害赔偿以配偶一方有过错为主观要件,而且该“过错”必须是导致离婚的过错。
1.法定性: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和可以请求赔偿的事由都是法定的。
2.救济性: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救济的功能,通过赔偿来弥补受害方的损失,恢复和救济受侵害的权益。
3.惩罚性:在破裂主义的离婚原则下,离婚不再受到离婚原因的制约和影响,离婚本身不再具有惩罚的功能。然而,通过要求婚姻侵权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使其不仅不因侵权行为获益,还受到惩罚。
因此,如果夫妻离婚是无过错方,可以要求过错方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离婚赔偿制度的法律特征包括法定性、救济性和惩罚性。而过错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主观过错、行为人违反了规定要求、损害结果的发生以及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及婚外情期间对小三财物的追回权。在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应平等处理,擅自处分共同财产为无效行为。赠与小三的财产损害无过错配偶的权益,应认定为无效并返还。单纯的婚外情不受法律调节,但涉嫌重婚罪的将受到刑法处罚。离婚时,
婚姻无效的情形,包括重婚、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婚前患有不宜结婚的疾病以及未到法定婚龄等。同时,文章还涉及离婚时的财产分配和损害赔偿等方面的规定。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这些情况下的婚姻可能被视为无效,且离婚时有一定的法律规定需要遵守。
中国法律对于曝光婚外情证据的规定,指出其侵犯了隐私权并违反了侵权责任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收集婚外情证据的方法,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记录、保证书、照片、录像和录音等,但需注意采集证据时需遵守法律边界,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中国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权问题。根据《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包括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无过错方可在离婚诉讼中提起家庭暴力赔偿请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认定标准,包括暴力行为的主观意识、形式、程度等要素,以及在某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