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抚养权 > 离婚对孩子的判决方式有哪些?

离婚对孩子的判决方式有哪些?

时间:2023-10-09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49416
导读:离婚对孩子的判决方式包括女方、或者是男方或者孩子的抚养权等,当然,也存在即使离婚,双方共同抚养孩子的情形。法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哪种方式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然后依法进行判决。

离婚对孩子的判决方式

离婚对孩子的判决方式包括女方、男方或孩子的抚养权等。具体来说,父母离婚后,子女随哪方生活,一般是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来决定。

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确定孩子抚养权需要遵守的规定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属于哺乳期内,为保证婴儿的发育成长,一般应随母方生活。除非母方有以下情形:

  1. 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如癌症),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2. 母方有抚养条件但不尽抚养义务(指对子女有遗弃、虐待行为),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
  3. 因其他原因(如母方被判刑、被劳教、有严重残疾,母方经济能力及生活环境对抚养子女明显不利,母亲品行不端如有赌博、吸毒、乱搞两性关系等恶习),子女确无法随母生活;
  4. 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

两周岁以上的子女

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会优先考虑条件较好的一方抚养孩子。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时,主要考虑经济状况、个人素质、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责任感以及与子女的感情亲密程度等因素。但一方有以下情形之一时,可予优先考虑:

  1. 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2. 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主要指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情况;
  3. 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其他子女指另一方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及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等;
  4. 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5. 一方离婚后再婚困难,可以作为优先因素加以考虑;
  6. 子女单独随(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外)祖父母要求并有能力协助照顾(外)孙子女。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生活发生争议时,应考虑子女本人的意见。

协议轮流抚养子女

父母双方可协议轮流抚养子女。具体抚养协议可以根据双方自愿达成,或者在法院的参与下达成。

男女双方不管是否离婚,都不会改变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这也是即使离婚,父母也需要抚养未成年孩子的其中一种原因。若是男女双方在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存在没有成年的子女,首先可以采取协商的方式,确定孩子抚养权的归属,没有获得抚养权一方需要支付的抚养费金额。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婚后孩子怎么判

    婚后孩子的判决依据,主要考虑父母双方的经济状况、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孩子的意愿以及父母的品德和教育方式。同时,文章还涉及了婚内财产是否可以留给孩子以及婚后存在孩子名下的钱是否属于共同财产的问题。对于前者,可以通过遗嘱或协议等合法方式处理;对于后者,需

  • 盐城抚养权律师价格怎么样

    盐城抚养权律师的价格情况。律师收费因案件复杂程度和律师经验等因素而异,建议向律师协会或知名律所咨询具体收费准则。同时,也介绍了凯里和玄武区的抚养权律师收费标准。最终,强调了咨询当地律师事务所以获取详细准确收费标准的重要性。

  • 离婚3岁以下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离婚时3岁以下孩子的抚养权判决问题。对于未满两岁的孩子,通常母亲是主要的抚养者,但具体情况还需考虑父母双方的能力、家庭环境等因素。如果父母无法达成协议,法院将按照最有利于孩子的原则做出决定。此外,如果女方再婚并希望追回抚养权,可以通过协商或诉讼解决,

  • 抚养义务能因放弃抚养权而免除吗

    抚养义务是否能因放弃抚养权而免除的问题。抚养责任并不因放弃抚养权而减轻或豁免,父母有责任为子女提供生活和教育的保障。监护权和抚养权在法律上有关联,但概念不同。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可以变更,一方或双方经济或抚养能力发生重大变化时,可协商或起诉变更。

  • 殴打别人孩子怎么判刑
  • 女方没有工作可以争取抚养权吗
  • 收养弃婴新规定收养条件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