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利益分配的法律观点以"股东利益至上"为基本原则,根据股东作为公司所有者的身份,认为股东的利益天然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并非股东个人财产的延伸,其责任在于保障股东的合法收益权。
在由股东实际控制的公司中,股东的收益权由其在公司中的控制权所保障,这是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下的情况。然而,随着大型公众公司的兴起,单个股东所占股份比例较小,股东人数众多,已无法联合起来对公司进行控制。因此,当股东发现其在公司中的利益可能受损时,选择出售手中的股票以退出,而非利用其在公司中的权力影响公司决策。一旦股东放弃了在公司中的控制权,其与公司管理当局之间不再存在实际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利益关系上,股东的地位与员工、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同。
股东知情权的内容、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股东知情权包括查阅权、质询权、公司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和诉讼救济请求权等。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完整逻辑体系,存在对股东质询权不明确和外部检查人选任权缺失等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关于公司向董事、监事、高管提供借款的法律效力问题。公司不得直接或通过子公司向这些人员提供借款,相关行为无效。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规所得应归公司所有。此外,不符合特定情形的人不得担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如犯罪被判处刑罚、破产清算公
股东出资不到位需要承担的责任。股东如未按规定缴纳全部出资,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方面,需补充缴足未到位的出资额并支付违约金,且在公司对外负债时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可能会面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存在虚假申报
股东会决议对股东罚款的合法性及法律依据。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股东间没有管理或从属关系,股东大会原则上无法对股东进行处罚。股东完成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义务后,并不受股东大会决议的处罚。但是,如果公司章程有特别规定或授权,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股东会决议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