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扶养 > 按月支付抚养费是怎么申请的?

按月支付抚养费是怎么申请的?

时间:2023-07-28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2389
导读:按月支付抚养费只需要双方当事人协商即可,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父母是有抚养子女责任的,夫妻离婚后,不抚养孩子的一方要给付抚养费,而抚养费给付是有一定标准的,要满足孩子生活、学习所需,小孩的抚养费一般是一个月支付一次的,而在双方协商同意,并且不损害孩子利益的情况下,可以一次性给付。

如何申请按月支付抚养费

夫妻双方离婚时,可以选择协议离婚,并在协议中明确孩子的抚养权和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抚养费可以一次性支付或按月支付,根据双方的协商约定来确定。

按月支付抚养费是分期支付的一种形式,还包括按季度支付和按年支付等几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为子女18周岁,超过18周岁后,父母没有法定抚养义务,包括子女上大学期间的抚养费。但有两种情况例外:

1. 16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子女,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以停止给付抚养费。

2. 未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以下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养费:

①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②尚在校就读的。

③确无生活能力条件的。

支付抚养费时需要注意什么

1. 抚养费的项目

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的教育费应当负担,但不包括上收费较贵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所多支付的择校费用,以及因考分不够而产生的赞助费。子女就读未经父母双方全部同意的学校,不同意的一方可以不支付该笔费用,由同意方支付。抚养费以必要为限,不包括子女购买电脑手机等、外出旅游的费用、购买商业保险的费用等。子女大病及绝症的医疗费,以社会医疗保险能报销的为限,如子女需要换肾或骨髓移植等费用,父母只有道义上承担该费用的责任,而不存在法律上承担该费用的义务。

2. 抚养费的负担数额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应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月总收入的20%至30%比例给付抚养费,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数额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特殊情况下,抚养费数额可适当提高或降低。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则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3. 抚养费的给付办法

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是否采用一次性支付方式取决于对方的实际支付能力和当事人的态度。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同意一次性支付的,法院不会判令其一次性支付。至于抚养费按月支付的情况,则一般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后才会按月支付。父母可以通过平等自愿协商达成明确具体的协议,但协议必须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不得损害子女的合法权益。支付抚养费的方式可以由离婚夫妻协商确定,既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分期支付。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非婚生父女关系及争议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非婚生父女关系及其争议。原告请求法院判决被告支付抚养费、医疗费用和教育费用,并承担相关诉讼费用。被告与原告母亲存在亲密关系,导致原告出生,但自出生以来一直由母亲抚养,被告未履行抚养义务。因双方无法协商解决争议,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

  • 继承法的均等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分配

    继承法中的均等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遗产分配原则。在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继承人应均等分得遗产,但生活有特殊困难或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可考虑多分或少分。小王的大哥因生活困难缺乏劳动能力,应获得更多遗产份额;而小王尽主要扶养义务并共同生活,亦可获得更多份

  • 离婚后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支付抚养费的问题

    离婚后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支付抚养费的问题。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权探望子女,具体方式和时间需双方协议,如无法达成协议,可向法院申请判决。同时,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权要求另一方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费用和期限也需双方协商,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申请判

  • 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解释

    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解释,涵盖了婚姻无效、亲子关系确认、抚养费支付、共同财产分割、婚后个人财产归属、赠与房产撤销、不动产归属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关系变更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夫妻生育权的保护也进行了规定。

  • 子女探望权协议的格式
  • 离婚协议
  • 离婚子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