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抚养权 > 夫妻养育一儿一女,离婚时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夫妻养育一儿一女,离婚时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时间:2023-10-22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52452
导读:对于抚养权有争议的夫妻,诉讼离婚时,法院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原则进行判断。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法院一般会将抚养权判给孩子的母亲。对于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孩子本人的真实意见。

夫妻离婚时的多个子女抚养权问题

案例背景

沈女士和李先生在2004年结婚,并育有一子一女。由于夫妻感情破裂,沈女士提起离婚诉讼,要求获得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庭审中,沈女士提交了女儿写的材料,表明孩子希望与姥姥和妈妈一起生活,不想与弟弟分开。

法院判决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考虑到孩子们的意愿和现有的生活环境,从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和避免改变他们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认定最适合抚养两个孩子的人是母亲沈女士。因此,法院最终判决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归沈女士。

律师分析

未成年子女抚养权原则

在夫妻离婚中争议抚养权的情况下,法院会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进行判断。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法院通常会将抚养权判给母亲。对于已满八周岁的子女,应尊重他们本人的真实意见。

多个子女抚养权的考虑因素

在民法典实施前,非双胞胎的婚生子女通常会分开抚养。然而,是否将两个子女分开抚养真的是对他们成长最有利的方式吗?在特定情况下,一人抚养一个孩子可以平衡父母双方的利益,但不一定最适合孩子。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如果两个孩子从小一起生活并成长,父母离婚后,必然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关系紧张,两个孩子再见面的可能性较小。这样,两个子女之间的感情无法得到维系,甚至可能逐渐疏远。

如果两个孩子一直与一方父亲或母亲共同生活时间较长,并形成了稳定的居住生活,那么另一方对孩子目前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一定不了解,也无法照顾孩子。如果强行判决将孩子的生活环境改变,这对孩子的成长更不利。

在民法典实施生效后,法院在判决孩子的抚养权时,最根本的原则仍是以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为宜。

法律依据

离婚后,父母仍然有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一般原则是由母亲直接抚养。对于已满两周岁的子女,如果父母双方就抚养问题无法达成协议,法院将根据双方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进行判决。对于已满八周岁的子女,应尊重他们的真实意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六条规定:对于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如果双方都要求直接抚养,可以优先考虑以下情形:

  1. 一方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2. 子女随一方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3. 一方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
  4. 子女随一方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不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孩子归谁抚养

    不受法律保护的婚姻所生子女的抚养问题,法院会根据子女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确定抚养权归属。在夫妻离婚时,子女抚养权的归属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双方的抚养条件、孩子的意愿等。协议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归属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 盐城抚养权律师价格怎么样

    盐城抚养权律师的价格情况。律师收费因案件复杂程度和律师经验等因素而异,建议向律师协会或知名律所咨询具体收费准则。同时,也介绍了凯里和玄武区的抚养权律师收费标准。最终,强调了咨询当地律师事务所以获取详细准确收费标准的重要性。

  • 离婚3岁以下孩子抚养权怎么判

    离婚时3岁以下孩子的抚养权判决问题。对于未满两岁的孩子,通常母亲是主要的抚养者,但具体情况还需考虑父母双方的能力、家庭环境等因素。如果父母无法达成协议,法院将按照最有利于孩子的原则做出决定。此外,如果女方再婚并希望追回抚养权,可以通过协商或诉讼解决,

  • 抚养义务能因放弃抚养权而免除吗

    抚养义务是否能因放弃抚养权而免除的问题。抚养责任并不因放弃抚养权而减轻或豁免,父母有责任为子女提供生活和教育的保障。监护权和抚养权在法律上有关联,但概念不同。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可以变更,一方或双方经济或抚养能力发生重大变化时,可协商或起诉变更。

  • 殴打别人孩子怎么判刑
  • 女方没有工作可以争取抚养权吗
  • 收养弃婴新规定收养条件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