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的规定,父母离婚并不会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离婚后,父母仍然保有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归属,原则上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会判给母亲,而两周岁以上的子女则会根据最有利于子女发展的原则来确定。如果有证据证明一方存在家庭暴力等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事实,那么将更有可能将子女抚养权判给另一方。
此外,对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通常以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而对于已满两周岁的子女,如果父母双方无法达成抚养问题的协议,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做出判决。而对于已满八周岁的子女,则应尊重其真实意愿。
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首先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根据司法实践,一般来说,两周岁以下的孩子大多数会由母亲抚养;两周岁以上但八周岁以下的情况则需要综合考量双方的抚养条件等因素;而对于八周岁以上的孩子,会征求孩子本人的意见。
具体而言,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孩子的抚养权,属于相对绝对的抚养权,只要不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
需要强调的是,在离婚时争取到抚养权并不意味着一直拥有孩子的抚养权。根据法律规定,父母离婚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法变更子女的抚养关系,这取决于父母双方或子女的实际情况的变化。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判决离婚后,如果父母要求变更子女的抚养关系,并非一定要向法院起诉。只要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协议,并且没有违法事项和对子女成长不利的问题,法律是允许当事人进行协议变更的。
怀孕期间离婚孩子的抚养费标准问题。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确定标准时需综合考虑子女的实际需求、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生活水平。抚养费一般支付至子女十八周岁,具体数额可根据子女需求、父母固定收入的比例或当地平均收入水平来计算。
家庭暴力是否涉及刑事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家庭暴力行为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受害者以及不同伤害程度下的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家庭暴力行为的分类以及证据的获取。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和性暴力。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可以通过获取证人证言、视听资料、报警记录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同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和劝阻,避免暴力事件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