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的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仍然有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未满两周岁的子女,原则上会判给母亲直接抚养。而对于已满两周岁的子女,法院将根据最有利于子女发展的原则来确定抚养权的归属,如果有证据证明一方存在家庭暴力等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事实,那么将更有可能判给另一方。
对于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法院应尊重他们的真实意愿。
争取孩子的抚养权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在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两周岁以下的孩子大多由母亲抚养,而两周岁以上但未满八周岁的孩子则需要综合考虑双方的抚养条件等因素。至于已满八周岁的孩子,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孩子,抚养权属于相对绝对的抚养权,除非存在以下法律规定的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在离婚时争取的抚养权并不意味着一直拥有孩子的抚养权。根据法律规定,父母离婚后,可以根据父母双方或子女的实际情况的变化,依法进行抚养关系的变更。当事人达成协议变更时,无需向法院起诉,只要协议没有违法事项且对子女成长无不利影响,法律允许双方自行变更抚养关系。
家庭暴力是否涉及刑事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家庭暴力行为若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文章还介绍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受害者以及不同伤害程度下的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
家庭暴力行为的分类以及证据的获取。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和性暴力。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可以通过获取证人证言、视听资料、报警记录等方式来收集证据。同时,应及时寻求帮助和劝阻,避免暴力事件的升级。
家庭暴力的多种证据形式。包括身体上的伤痕和物品证据,如衣物、凶器等;书证和物证,如病历记录、报警记录等;以及孩子作为证人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孩子作为证人,只要具备年龄、智力和认识水平,能够清晰地描述事实,就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同时,施暴者的口头或书面悔过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离婚诉讼期间,双方均拒绝抚养子女的,可先行裁定暂由一方抚养,法院判决抚养权归一方后,对方不执行的,法院会强制执行。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即使离婚父母都不要孩子,但法院会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确定由有能力条件的一方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