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李某称:2011年5月25日,A公司向李某借款20万元,李某将现金20万元交付给A公司后,A公司出具借条一份,约定2011年6月底归还,到期后李某多次催要未果。被告彭某、范某、王某系A公司股东,存在抽逃出资的行为,故请判令: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条、第二百零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九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首先,李某主张的借款事实为现金交付,根据A公司出具的《借条》内容来看,A公司已在《借条》中明确表示“今收到”20万元现金,从《借条》的形式来看,落款处有公司公章及公司股东之一王某的签字确认。2011年5月26日的《收款凭证》为复印件且无A公司的财务专用章,但根据李某及被告王某的陈述,其系李某催讨借款时,A公司从其内部原始凭证中复印给李某,且出纳李某对《收款凭证》上的签字均表示认可,故《收款凭证》作为A公司内部凭证欠缺印章并不影响其所证事实的真实性。
关于20万元现金借款交付一节事实,李某与A公司的股东王某作为参与者其陈述内容亦高度一致,故从李某举证的法律责任来看,其作为现金出借方所能提供的证据已经穷尽。反观被告,A公司及彭某关于实际并未收到20万元现金辩称与《借条》的内容矛盾,其称《借条》系王某控制、滥用公章形成的说法并无王某当时实际控制公司公章的证据证明,更何况A公司与彭某对出纳李某所签字的《收款凭证》及笔录中提到的借款内容也未能提供相反的证据或合理解释。
尽管A公司提出其银行账户多笔现金存款系向范某的借款及自有资金,但本案系争借款A公司是否进账以及如何进账并不能推翻《借条》中已经证明的借款交付事实,款项是否进账与借款是否交付并无必然联系。而李某提供的证据满足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足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表明李某与A公司之间现金20万元的借贷关系是真实存在的。现A公司并无证据证明曾归还过该笔借款,故应当归还李某借款20万元。
公司章程的修改通知,包括注册资本、投资额和发起人信息的修改。根据股东大会决议,公司决定调整注册资本和投资人出资额及比例,并对公司章程进行修改。同时,发起人信息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
企业贷款中股东的责任。企业贷款时,财产需承担债务责任,股东若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则要对债务负责。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承担债务,股东责任限于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同时,企业贷款需符合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及银行规定,包括良好的信誉记录、合规的注册和资质等条件。
新公司法中公司设立门槛的变化。新法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不再限制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使得公司设立条件更加灵活和便利,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
股权转让的详细协议。甲方将所持有的某公司股权以特定价格转让给乙方,并规定了转让款的支付方式。双方需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并约定了股权交付的时间和条件。同时,合同详细说明了保证事项、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情况、争议解决方式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