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受赠人应在得知受赠后的两个月内,明确表示接受或放弃受赠。若在期限届满时未作出表示,则视为放弃受赠。只要将赠予内容载入遗嘱,即可产生法律效力,无需赠予受领人的同意。然而,赠予受领人有权拒绝接受或放弃受赠。赠予是指遗嘱人通过遗嘱的方式将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死后赠予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一种法律制度,是遗嘱人处分遗产的方式之一。
接受赠予的表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受赠人应在得知受赠后的两个月内,明确表示接受或放弃受赠。若在期限届满时未作出表示,则视为放弃受赠。这两个月的期限从受赠人“知道”自己受赠开始计算。如果受赠人不知道遗嘱的存在,则不受时间限制。
遗赠和遗嘱继承都是通过遗嘱来处分个人财产的方式,必须满足遗嘱的有效条件才能生效,这是二者的基本相同点。然而,遗赠和遗嘱继承有以下主要区别:
如果被赠予的财产需要当事人在两个月的期限内明确是否接受赠予,若在期限内未明确表示接受,则视为自动放弃赠予,并且不能再次反悔接受相应的赠予,这不符合法律规定。
二婚婚前买房一方去世后财产分割的问题。根据继承法,婚前购买的房屋属于个人财产,按照遗嘱或法定继承人继承。婚前个人房产的分割需考虑不同情况,如共同偿还贷款等。在离婚时,共同财产可协商或根据法院判决分配,而房屋产权以物权登记为准。
我国《信托法》中关于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的缺陷。该法在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信托立法时,规定委托人为信托财产的所有人,存在信托与委托难以区分的问题,且无法为遗嘱信托情形下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提供法律依据。信托财产归属问题是信托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需要
婚姻法中关于个人财产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的婚前财产、因身体受伤获得的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的只归一方的财产以及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等都应作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他应归一方的财产也包括在范围内。例如,小李受赠的房产属于其个人财产
涉外继承的法律制度,包括涉外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在涉外继承中,法律适用原则采取分割制,国际条约优先适用。在涉外遗嘱继承方面,我国尚未有明确规定,需分别分析适用各自的冲突规则,并借鉴各国立法实践。文章涉及立遗嘱人能力和遗嘱方式的法律适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