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股东组成的清算组是否有效
时间:2024-10-22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少数股东组成的清算组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背景
2000年7月,陈某、陆某等11人共同出资成立某物资贸易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60万元。2004年10月,公司因违反《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的规定,被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005年5月22日,公司召开股东会,以陈某为首的一派股东(占公司股份的62%)决定由陈某、王某等三人组成清算组,并于5月27日以公司清算组的名义通知了全体股东。陆某等四名股东则认为这样的决议损害了自身的股东权益,故将另七名股东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宣告股东会决议无效。
争议
由于公司法对清算组如何组成没有明确规定,对于该股东会决议是否有效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清算组组成人员的表决并不适用公司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进行清算及成立清算组是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并无违法之处,故原告要求法院判令宣告股东会决议无效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
笔者观点
笔者对此存在不同的观点,认为少数股东组成的清算组无效。理由如下:
第一理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难题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有限责任公司难有主管机关或主管部门,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了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第二理由:清算组人选的不确定性
由于主管机关未明确界定,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一条针对人数众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特别规定了“由股东大会确定其人选”。对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则规定了“由股东组成”,这就表明清算组的人选并不需要股东会确定,公司是被清算的客体,全体股东则属于当然的清算组成员。从立法精神看,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义务人应是全体股东。
结论
股东会决定由股东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本无可非议,但股东会对清算组成员的确定有失公允。在本案中公司股东早已形成两派,如果其中一方股东无法享有参加清算组的权利,那么,就很难保障其剩余财产的分配权利,故法院依法予以宣布无效。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企业破产债务处理程序
企业破产后的债务处理程序。包括成立清算组织来清理债权债务,及其相关法律规定和操作流程。文中还提到了未成立清算组织的后果及变更清算组织为新的诉讼主体的实践情况。整个程序旨在平衡企业、股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
公司解散的认定及其效力
公司解散的事由、特征、程序和效力。公司解散的事由包括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股东会决议解散等。公司解散后法人人格仍存在,但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限。解散程序包括成立清算组、通知债权人、注销登记和公告公司终止。解散的效力包括停止一切积极活动、成立清算组等
-
股权转让协议
股权转让的详细协议。甲方将所持有的某公司股权以特定价格转让给乙方,并规定了转让款的支付方式。双方需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并约定了股权交付的时间和条件。同时,合同详细说明了保证事项、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情况、争议解决方式等相关内容。
-
公司法关于股东担保的规定
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担保的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提供担保需遵守特定程序,涉及担保金额不得超过公司章程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时,必须经过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且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与表决。违反规定者需承担赔偿责任
-
股东出资不到位的法律责任及其依据
-
未完合同的公司注销及法律责任承担
-
分公司解散的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