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股东是指在公司设立时,作为发起人参与公司的最初设立活动,并实际出资或认购股份的人。
继受股东是指在公司成立后,依法取得公司已有股东的出资或股份的人。依法取得的方式包括依法转让、继承、赠与或法院强制执行等。
新股东是指在公司成立后,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解决经营资金的需求,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向公司投资,成为该公司的股东。
公司股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退出公司:
股权转让是最便捷的退出方式。如果受让方是公司股东,可以直接转让。如果是公司股东以外的第三方,则需要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且公司股东拥有优先购买权。
公司减资是通过回购退出股东的出资。公司以减少的注册资本购买股东的出资,实现股东退出。公司减资需要公司其他股东的同意和配合,程序复杂,周期较长。
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按合理价格回购其股份。要求公司回购股份需要满足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如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等。
股东可以通过股东会决议解散公司,实现退出。解散公司需要公司法规定的足够表决权的股东支持,程序复杂,需要进行清算。
如果公司无法清偿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股东可以提出破产申请,启动破产程序。
如果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无法启动清算或破产程序,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股东可以利用公司减少注册资本的规定,实现撤资退出,避开股权转让的复杂程序。
如果一个公司被其他公司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将解散。合并各方应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股东知情权的内容、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股东知情权包括查阅权、质询权、公司检查人选任请求权和诉讼救济请求权等。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缺乏完整逻辑体系,存在对股东质询权不明确和外部检查人选任权缺失等问题。
公司与老板个人借款的还款方式及如何识别公司人格混同问题。公司以其全部资产承担债务责任,包括组织机构、经营业务和财产方面的混同情况需注意。要辨别公司人格混同,可通过查询企业信息、收集交易信息等方式寻找证据。对于债的混同风险,可要求对方提供充分保证并及时
股东出资不到位需要承担的责任。股东如未按规定缴纳全部出资,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在民事责任方面,需补充缴足未到位的出资额并支付违约金,且在公司对外负债时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行政责任方面可能会面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若存在虚假申报
股东会决议对股东罚款的合法性及法律依据。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股东间没有管理或从属关系,股东大会原则上无法对股东进行处罚。股东完成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义务后,并不受股东大会决议的处罚。但是,如果公司章程有特别规定或授权,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股东会决议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