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式经常在垫资业务中出现,通常以粗糙的账目处理方式进行,并以一次性全部抽回或短时间内分多次抽回的方式进行。检查公司账目时,应特别关注是否存在长期挂账的“往来款”或“其他应收款”,以核查这些款项的去向。如果这些款项流向股东或与公司无业务关系的第三方,股东和公司管理者必须提供证据证明未抽逃出资。如果无法提供证据,则可以认定为抽逃出资。如果股东以实物出资,还需要查明该实物是否按法律规定登记或交付。如果发现该实物已被他人占有或使用,也属于抽逃出资的范畴。
通过审计报告等方式确认利润分配方案,并通过执行该方案来变相抽回注册资本。审查工作主要围绕是否存在不符合利润分配条件或虚报利润的情况展开。
公司通过对投资主体进行反投资、捐赠或提供抵押担保的形式,以变相抽回注册资本。可以通过比较公司对外投资额与注册资本额之间的差距以及投资时间等方面寻找证据。
其他抽逃方式通常与上述方法类似,需要采用虚构财务账目的手段来进行抽逃。
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公司、股东或公司债权人认为相关股东的行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并损害了公司的权益,可以请求法院认定该股东抽逃出资:
如果公司债权人请求认定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无法清偿公司债务的部分,应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并要求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责任。
清算前规定债权债务由原股东承担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公司清算的相关内容。根据法律规定,原股东是否履行出资责任会影响其承担债权债务的有效性。公司清算包括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算,强制清算的主体包括债权人和公司股东,启动事由包括公司逾期不成立清算组、拖延清算等。清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
虚假出资的法律定义和行为特征。虚假出资是公司与股东间的一种违法行为,涉及未实际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所有权,骗取公司登记。单位虚假出资指单位股东未支付对价取得股权。虚假出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若造成公司或债权人损失则犯罪成立。虚假出资的认定包括未
抽逃出资罪的量刑标准最新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抽逃出资罪涉及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未按公司法规定交付财产,或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出资等严重情节。判刑通常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一定罚金。特殊主体及司法解释也为认定此罪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