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解散需要由股东会作出决议,决议必须经过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股东会作出解散决议后,需在15日内成立清算组,并书面通知登记机关、税务部门、劳动部门及开户银行。
公司解散后,首先需要到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清算备案。在这一步骤中,需要领取《清算指南》、《清算报告书写格式》、《清算备案申请书》等表格,并办理清算组备案。同时,还需要在局认可的报刊上刊登清算公告,并制作清算开始日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在公司解散过程中,还需要办理国税和地税完税证明。这一步骤是为了确认公司已按照法律规定缴纳了相应的税款。
在清算过程中,需要制作清算结束日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并制定清算分配方案。此外,清算组还需制作清算报告、清算期内收支报表和各种财务账册,并报送股东进行确认。
完成上述清算程序后,需要到工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公司法律人格的成立和消灭都需要进行登记,只有完成注销登记,公司的债权债务才会消除。
公司成立后,发起人的定义及与股东的关系。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发起人的定义,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台湾观点以是否签名盖章于章程作为发起人标准,我国大陆则强调发起人在发起人协议上的签名及实际参与公司设立行为。同时,对于发起人的法律关系,需要考虑保护交易安全,
原始股的相关知识。原始股是公司上市前发行的股票,在中国被视为盈利机会。购买原始股需注意承销商资格、企业生产经营现状、股票用途、企业负债情况、溢价发售比例和预测分红股利等方面。投资者应避免集中投放,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来减少风险。
企业法人章程的要求和内容,包括章程应包含的基本事项和联营企业法人的特定内容。还介绍了某一研究院型企业的基本情况、宗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组织和管理机构以及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情况。
公司法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资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发起人的资格多样化,包括自然人和企业法人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如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和一些金融机构不能作为其他行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这样的规定旨在促进我国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符合国情和国际接轨